浏览数量:125
2022年11月17日,由南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南京市晓庄小学、南京市何伟名师工作室承办的栖霞区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暨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课堂教学汇报”专题活动在南京市晓庄小学二楼报告厅举行。南京市中小学音乐教研员叶军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栖霞区音乐研训员何伟老师、南京市晓庄小学颜丽副书记出席了本次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栖霞区全体小学音乐老师及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成员。活动由晓庄小学音乐教研组长马天羽老师主持。
活动开始,南京市晓庄小学颜丽副书记对参加本次活动的领导和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她介绍并肯定了晓庄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同时也对此次的教研活动给予了热切地展望。
接下来,全体老师观摩了由栖霞区三位省培育站老师带来的教研展示课。
第一节课由江苏省培育站学员、南京市何伟名师工作室成员、南京市金陵小学的马婉悦老师执教,她带来的是《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一课。整节课以彝族音乐为切入点,尝试了大单元的课堂教学模式。马老师在教学中坚持“感受为先”,通过欣赏民族管弦乐《阿细跳月》让学生初步感知彝族音乐的特点,再通过学唱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深入学习彝族音乐的风格。马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引导学生感知艺术与文化融合的联系,并尝试激发学生通过创意实践活动,初步探索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多以三度音程为主干音的特征。整节课热烈、欢快,充分调动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思考。
第二节课由江苏省培育站学员、栖霞区实验小学的薛姜皓老师执教,他带来的是二年级音乐课《草原小牧民》。首先,薛老师为孩子带来一段蒙古族舞蹈《鸿雁》,老师舒展地动作、豪迈地舞步一下就把孩子带到了辽阔的蒙古大草原上。薛老师通过舞蹈律动、节奏打击、歌曲模唱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亲身体会蒙古族的音乐特色,初步了解蒙古族文化,拓展部分还通过聆听长调、短调、马头琴等音乐片段和音乐小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兴趣。薛老师虽然才工作第二年,但扎实的基本功充分体现出年轻教师站稳讲台的专业成长。
第三节课由江苏省培育站学员、南京市何伟名师工作室成员、南京市晓庄小学陶轩老师执教,他带来的是三年级音乐课《阿西里西》。整节课围绕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从《苏木地伟》和《彝家娃娃真幸福》两首歌中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感受彝族音乐文化中创设火把节的篝火情境,以音乐游戏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音乐、体会情绪。随后通过歌曲的深度体验,从速度、节奏和音高三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彝族音乐的典型特征。陶老师还通过示范演奏巴乌,让学生与音乐走得更近。拓展部分通过聆听彝族特色乐器、海菜腔民歌等音乐小片段,丰富了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视野。陶老师围绕艺术课标中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两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在音乐中让学生喜欢祖国的音乐文化,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表达了美好愿景。
接着,由南京市音乐教研员叶军老师从艺术新课标的文化理解、大单元教学对三节课进行了点评。叶老师对三节课给予了高度认可和评价,他认为今天三节课体现出从学科视角转化为育人视角的区域特色,团队打磨对教师快速成长很有必要,这也是他对全区音乐老师认真落实新课标学习精神的肯定。叶老师说,通过本次活动看出三位教师十分用心的备课,无论从选材、语言、方法还是构图等方面,都体现了教师及团队的认真思考和付出。三位老师的课堂都注重通过视听动相结合,让学生体验为先,在细节中浸润民族音乐,手段适切,效果好。叶老师强调民族音乐的发展少不了文化自信,他期待栖霞音乐教育团队通过今天的课程学习,能坚持做好民族音乐的传承,相信学生们会很愿意去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活动最后,栖霞区音乐教研员何伟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何老师先感谢了为整个活动背后付出的老师和团队。接着,她从“教师专业发展”和“课标深入研学”两个维度进行了总结。何老师强调大家要在常态课中加强结构化思维的备课意识,在实践中敢于革新,同时还要遵循学科本位,关注真实情境的合理性及学段特征的适切性。何老师鼓励老师们要脚踏实地、团结协作、勇于突破,并对研讨的进一步深入布置了相关要求。
教书育人谱弦歌,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栖霞音乐教育这支音乐育人共同体,一定会向上生长,向下扎根!
文字:音乐组
拍照:张娅婕
一审:教务处
二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