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101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浏览数量:931    

【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101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陶心书社第101期_html_5b023dc1.jpg

晓庄小学是19273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9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新学期伊始,南京市晓庄小学在金立义校长的引领下,继续掀起各学科教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后本公众号推送文章所称新课标均指此版本)学习的高潮。为了分享学习成果,陶心书社工作坊从第96期开始,将分期分批推送青年教师的学习心得。

学习新课标 领悟新理念 分享新体会

(六)

语文学科

陶心书社第101期_html_m5a24e553.png


陶心书社第101期_html_m3862befd.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刘欢



近期,学校给每一位教师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作为语文教师,我认真研读了语文新课标,发现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育人功能、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等几个词语。语文新课标最大的亮点是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过程之间,有了一个坚实的载体,那就是学习任务群,它有具体化、清晰化、梯度化的课程内容。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场旅行的话,语文新课标对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下课程目标的描述,是“想得到的美丽”,那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就是“看得到的风景”和“能抵达的景点”。

学习任务群要设置“真实的情境”,由“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回归。我想,学习任务群就是用“语言来做事”,那么设计学习任务群教学,就要考虑:做这件事有什么用?和谁一起做?要做什么?做成什么?在什么情境下做?这里面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因为强调“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是满足真实的生活需要、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做的,不是为做而做。在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中,一个亮点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我觉得其中蕴含了更高的立意,理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对新时代学科育人的一个回应。

我们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总是“感悟来,感悟去”,不注重理性的思维,对于思维是怎么发生的认识不足,这也是对现实语文教学的回应。思维能力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学习任务群,我们一线教师还是想看具体的教学样态。我有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用“课”来解“新课标”,就是给教师们呈现具体的教学样态,看一看课堂到底是怎么做的。

另外,语文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如何通过教学评价来促进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分类也不是绝对的,同样也存在重叠与交叉的内容,其中交叉最多的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教材是落实语文新课标的主要载体和阵地,现有的统编教材采用单元的结构。我的感受是,无论是课标的实施,还是教材的使用,对于教师而言,都要落实到语文课堂上。如何落实到课堂上,这是我们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怎么去创新?那就要结合语文新课标中的理念,寻找当下的实践路径。


数学学科

陶心书社第101期_html_67fd3357.png

1


陶心书社第101期_html_m35b58e7e.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赵蕾

量感——课程标准下的新定义

小学是教学的启蒙,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起点。纵观各国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测量都是作为一条重要的主线单独出现,在我国2011年的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具体提出量感,也仅仅把它作为“图形与几何”内容的一部分呈现。

2022年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落地,我在读新课标时惊喜地发现,在小学阶段数学的核心素养中增加了“量感”这一词。新课程标准中对量感有了新的定义,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关于量感的培养目标: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量感在日常生活、社会工作、科技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学期开始,我又从一年级开始教起,反思自己现在教学过程,我觉得在小学的起始阶段,我们老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量感了。在长度计量方面,可以从一年级的综合实践课程里安排“非正式测量”这一环节建立“身体的尺”感受长度。一年级还没有要求学生学习正式长度单位,我们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动手用小方块,别针,硬币,橡皮等生活中常见的小物体作为计量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从而理解一个物体长度测量就是没有间隙地重叠相同规格的长度单位的数量,初步习得测量基本策略,也就是把多个较短物体(长度单位)的首尾相连,表示为长度单位的整数,就是该物体的长度。当二年级学生学习厘米,分米,米正式的长度单位时,再要求学生结合一年级的学习经验估计和实测从而建立量感。相比于传统的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虽能一定程序地接受新知,但我觉得,能在新课

理念下,转变成让学生动手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学生只有经历知识的再创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2

陶心书社第101期_html_m4d2504a2.pn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高涵


近期,我阅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收获颇丰。

新旧两版课标都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五个方面来阐述了课程基本理念。相比之下,新版的课程基本理念有以下变化:1.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 4.促进学生对数学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5.构建学业质量标准,形成阶段性评价。此种变化强调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新课标将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核心素养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应该关注到“备学生”。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新时代的小学生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接触过很多新奇事物,因此实际的教学过程可能会比预设的更加生动、丰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都以实际的生活背景为支撑,再将学会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在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做好预设,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质疑提问,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现的平台,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教师要做好示范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学生示范、同桌互说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低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可以适当地融入绘本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绘本故事丰富、有趣,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绘本为主线,串联数学知识,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思考中成长。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者”要发挥教育机智,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因素,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小先生”,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想要培养拥有“三会”的学生,身为教师的我们也须得“三会”。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正确领悟新课改的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专家的引领下,多听、多看、多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




3



陶心书社第101期_html_m60ec992a.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鲍婕菲


读课标,转理念,研教材,究学法

终生学习是教师不断前行的核心动力。新课标出台后,我认真拜读研究了课标内容,也参与了多次与之相关的教学沙龙,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心得,特与大家共享。

一、强调课程育人,坚持创新导向,倡导跨学科主题学习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更多的教育者开始倡导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即在课程内容组织上进行结构化整合,在课程内容的呈现上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悄然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之中。

综合与实践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新课标也对这一部分进行了更加系统性的整合,引导学生在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侧重点,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综上,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创新意识的需要。

二、研教材,究学法,创设指向主动建构的真实情境

1)注重来龙去脉,有利教师引导

教材呈现应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新知识的学习,展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适当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以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方法、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四能”,开展素养导向的教学。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索

教材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过程,帮助学生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教材应具备可读性,图文并茂,关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贴近生活现实,助推应用迁移

学习情境的素材选取应源于学生现实,即设计的问题情境客观存在,提供的数据可信且具有实际含义,需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确实存在,以便于学生真实地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感知其中的核心要点,获得可以面向现实世界的成功经验,并将之应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评一体,关注核心素养发展的整体性、一致性以及阶段性

新课标指出,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采用多元的评价主题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教材学材的内容组织也要着重关注核心素养的发展。如数学抽象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其发展的一致性体现在让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经历从数量的多少到数的大小的抽象过程,然后经历字母表示数的进一步抽象过程。同时,我们应当明确:核心素养是逐渐形成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水平,教材学材应关注核心素养发展的阶段性,准确把握每个学段、每个主题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遵循螺旋上升原则,学生在经历学习活动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


图文:马艳龙

来源:各青年教师

一审:教师发展中心

二审:校长室


陶心书社第101期_html_19069c72.png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寅春西路99号 网站版权:南京市晓庄小学 电话:025-8536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