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88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浏览数量:70    

【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88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知行学堂·陶心书社88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晓庄小学是19273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9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陶心书社第88期_html_52d33d92.jpg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杨淑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教师当以教学育人为本。作为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从入职以来便深知所处岗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因而对于自身专业素质的成长不敢有些许懈怠。但日常的教学生活是忙碌的,每天容易陷入“只管低头教书,无暇抬头看路”的工作节奏,这样的现状让我忧虑不已,使得我对于在自己的教师生涯发展方向一直有些许迷惘。

所幸的是,闲暇中我看到了这本书《教师如何快速成长》,此书是罗树庚老师用几十篇教育随笔整合而成,提炼总结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六大要素:内驱力、学习力、行动力、沟通力、研究力和反思力。每次读完此书,都会让我有新的感悟和启发,并时刻为我前进的道路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明确的方向。


第一种素养是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份宝贵的本质,教师的成长源于“本心”。无论想做成什么事情,有一个强大的内驱力是基础,如若成为教师单纯只是为了薪资待遇,那么工作起来会缺乏教师必要的责任感。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只是停留在较为初级的生活需求,而缺乏更为重要的精神需求。因而,拥有强大的内驱力,改善自身的“本心”,将普通的工作与价值感、责任感联系起来,驱动自己,发挥能量。

陶心书社第88期_html_439fa8e8.jpg

第二种是学习力,包含学习动力、毅力和能力。学习是人类进步发展之源,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学习,课堂里学习书本知识,课堂外学习生活知识,工作中也需不停地学习成长。作为教师,自然就是在内驱力的指引下,学习苦练教学基本技能,发展自身专业素养,在教学技能学习的路上永不止步。

第三种是行动力,“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没有强大的行动力,所有的知识理论都是纸上谈兵。在教师这样的行业里,行动力尤为重要,不亲身去实践体会,靠纸上的教学设计理论是无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践出真知,每一次教学都是我们行动力的体现。

第四种是沟通力,沟通是人与人架起的一座无形的桥梁,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对象是学生,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沟通和情感沟通,并非单向的“填鸭式”的传输过程。沟通的基础是双方的共情力,没有共情的老师是教不好学生的,没有共情的学生的无法充分理解老师的,拥有良好的共情能力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修课。

第五种是研究力,“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研与教简而言之便是理论与实践。带着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教学与研究戚戚相关,缺一不可。不仅在教授一门学科的知识,更需要研究学科知识结构、评价体系、培养目标等。既深入局部,又有全局整体的视野,对于新一代的优秀教师是必备的要求。

最后是内省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一个学生就像一面镜子,每天面对着这么多镜子,时刻都需要从他们身上反观自己工作上的得失,他们是最能直观反映教学成果的,如若不知反思,对于自身的教学生涯会有所迷惘。勤学勤思,内省不倦,这是我需要不断学习的。

这本书将教师如何成长分析得鞭辟入里、细致入微,使我受益良多,十分值得反复研读。当然此书中提到的六点素养,不止于教师,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成长的“秘诀”均不外乎此。在此分享出来,与大家共赏。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朱卓琦

陶心书社第88期_html_m4659cc44.jpg

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平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平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你越轻 他越听

——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唐蕊

薛老师在书里写道:机械的琐碎的重复的最艰苦的,最没有写头的,就是一年级。恰好是这最没有写头的一年级,却在薛老师的笔下变得妙趣横生,让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没有做过老师这一行的,无法理解她的书有趣在哪,没有教过一年级的,更是无法知道她是怎样坚持不懈地落实看似简单的教育理念。

陶心书社第88期_html_m6462328b.jpg

一、倾听——良好习惯的开端

一年级开头的第一个月是最艰难的日子。那是怎样的一群孩子,仿佛是刚刚从池塘爬上岸的一群小鸭子,嘎嘎地闹个不停。根本没有安静的时候,一个个仿佛要把屋顶掀翻了才罢休。往往要经过一个月的常规训练和强化,甚至要老师声音全部嘶哑之后,这帮孩子才稍微有了一点模样。

而薛老师首先做的就是培养他们学会倾听。学会听老师说,学会听同学说。用什么方法呢?心平气和。面对一年级的孩子,如果试图用自己的声音盖过他们的声音,只会达到声嘶力竭的状态。你越轻,他就越听。

还有一个魔法就是音乐。薛老师数次谈到她在语文课堂上会给孩子们放上一段音乐,有古筝曲《高山流水》、《苏武牧羊》,还有钢琴曲班得瑞。到一年级的下半学期,学生央求着老师给他们放音乐。音乐一起,仿佛就是咒语一般,孩子都能安静地伴随着音乐而默默地做着自己手头上的事。安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天大的难事,而薛老师却做到了。

二、兴趣——最好的老师

教师总难免任务观点,一直都是分数至上。人格的完善,性格的培养,健康的成长,统统都为分数而让道。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格外残忍,刚刚入学就体会到了学习的艰苦枯燥。而薛老师面对优等生或是后进生,都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刚燃起来的兴趣火苗,她说:老师要做的,不是扼杀这火苗,而是应该用双手拢住这星星之火,而让其熊熊燃烧。她很少有书面作业,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明白来自于家庭的外在因素的差距,她尽力让孩子慢慢跟上来,跟不上来也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

试问我们谁可以真正做到将分数置之不理?不说来自于家长的殷切期盼,更是来自于学校,来自于教育界的各类抽考,谁人头上

悬着一把刀?为了那高分数,便有了题海练习。不说初高中,小学生在接近期末考的时候也是每天试卷满天飞,同类型的题目反复做来又做去。抹杀了他们的兴趣,再来问他们要成绩,谈何容易?从此便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阶段。唯有兴趣,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童年只有一次,失去不可再来。

我们常常为了成人世界的功利,而早早地逼迫孩子明白世间规则的残酷。要牺牲他们童年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仅为了达到大人的需求和满足。我不敢奢求我会达到薛老师那样的高度和境界,可是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深深反思:我是不是对于学生太急躁和易怒了?我是不是也应该放慢脚步,保护好他们那可贵的童心?学会心平气和。对他们,也对自己。




《做有温度的教育》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张雪原

一个闲暇的午后,我坐在桌边翻开了方华先生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立刻就被书里的精彩所吸引。方华先生在书里展现了自己长期以来对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在字里行间折射出自己对教育的温度的追求与渴望。

方华说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会有温度,才能称为为了孩子的教育,才不是生存技能的训练场。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因材施教,让孩子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和成长,这样的话语我们平时都在说,甚至都成了一种“职业术语”,达到了朗朗上口的地步。问题是,当我们在说这些的时候,是否认真思考过,我们真的了解孩子的生长规律吗,我们是按照规律来实施教育的吗?

方华在书中讲述了一个孩子画画的故事。孩子通过笔、纸、墨等材料绘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自己内心对外界的看法给表达出来的过程。绘画作品呈献给我们的可能是线条、人物与景色等的构图,但其背后承载着的是孩子的思维,是他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方华的好友平时喜爱画画,也经常教孩子们画画。这位朋友的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让孩子们在一起玩,给孩子们提供纸和笔,让他们随意绘画和表达,孩子们在画画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每个人拿笔的姿势不一样、对一件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他们之间就会有讨论、有争执,希望老师能够给予指点……这样的教学方式看起来比较费事,效率比较低,孩子在一段时间里也不会有让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出来,但每一件事情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尝试发现一些路走不通,再去选择其他的路径,这样的试探、实践的经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积累,一步步地成长起来的。

教育是温暖的,它来不得半点虚华。任何的华而不实都是不可取的,做学问得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备课是需要时间的,偷工减料,投机取巧都是不可取的。一堂课几十分钟,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有时候备课的时间比上一节课的时间还要长。时间能成就—节成功的课。备课备得充分,上课才能灵活自如。付出时间,教学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教育是温暖的,它如雨,滋润干涸;它如火,温暖心田,它如灯,照亮前方。做内心温暖的教师,快乐课堂,快乐自己。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寅春西路99号 网站版权:南京市晓庄小学 电话:025-8536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