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29
【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74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本学期推出的是“教师必读书目”读书分享。
“教师必读书目”读后分享一: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程媛媛
哭过,我从来不敢对任何人提起这个事情,因为我觉得那代表了脆弱、无能和不成熟。没想到翻看第一页便是吴非老师真诚地劝说“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我激动地接收了吴非老师的这一劝告,因为哭泣与落泪未必是软弱,因为你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你的仁爱和幸福。这份激动更来自吴非老师点出了太多我们所 “不敢承认”的真实。为了这份真实 ,我愿意永远为教育事业奋斗着。
我可以紧张么?
紧张,几乎每节课我都会紧张,我悄悄地掩藏着这份不安,面对孩子,面对同事都故作镇定。教授六个班级的体育,这是我刚刚工作的第一年,经验不足,课课紧张,课课担忧。这是我站在讲台头第一年,怕自己不被领导看好,怕自己不被家长认可,怕领导同事来听课,怕课堂难以被人称赞;紧张的是学生是否能有效地掌握,紧张的是学生一节课内是否会觉得无聊,紧张的是学生一节课内是否能理解我所要传达的意思。
故不知这种紧张在吴非老师的书中得到了认可,“课前紧张是正常的”。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比较敬重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学科教学,看重学生的感受,对自己的教学有所期待。一名教师,心中有使命感,心中有学生,才会很在意学生对他的态度,在意学生的接受”。吴老师的这句良言确实给我很大的鼓舞,这也是我们在每一阶段推进自己创新、实干的动力吧,努力的不断优化课堂,优化自身。
我可以让我的学生喜欢我的课么?
这是一个我最在乎的问题,一个老师最幸福的事是在教书生涯中拥有一批喜欢你以及你所任教学科的铁杆粉丝,而一个老师最失败的事是在教书生涯中没有一个喜欢自己以及自己任教学科的学生。这一个标准为我终身教学奋斗的目标。
吴非老师说的很对“你在教学中没有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热爱,你的努力知识让学生适应了你的教学,而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了排异性,你没有向学生有效地介绍学科的内涵,你的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可能是盲目的、不稳定的。学生喜欢你的课不仅仅在于教学设计的有趣精巧,还在于一个老师的综合管理教学能力。以前我只是单纯地认为贴切学生的兴趣,把课弄得花哨可爱点,学生就是喜欢了,例如加入很多的卡通,加入很多孩子们时下关心的游戏等。我觉得如果培养维持那批喜欢你的课的铁杆粉丝,那么我需要具备的东西太多了。我还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炼。
如果我一味地迎合学生沉浸在学生喜好的无聊的乐趣中去,学生错失了体验体育的乐趣,学生能喜欢我的课么?如果我难以智慧地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留给他们独自思考判断的空间,把他们所有的学习都丢在我设好的框里,学生能喜欢我的课么?如果我的体育课每天都是无聊的练习,学生每天觉得自己在无目标,没有感情的练习,学生能喜欢我的课吗?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更多的是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教育的美好和希望。对于刚走上教学岗位不足一年的我,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不断的从各位有经验的老师身上,书籍上去汲取营养,不断的充盈自身,不断的成长。
“教师必读书目”读后分享二:
“小先生制”——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杭天
说来非常的惭愧,从教三年多了,对于陶行知先生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还仅仅停留在四颗糖的故事,对于他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也仅仅是知道而已。所以,在读这本书时,两个感受特别强烈:一是震撼,震撼于陶先生的实干家风范;二是后悔,后悔这么晚才走近这位人民教育家。这本书就是《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在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陶先生忧国忧民,对未来中国的教育有一定的见解,明确了学生是“学习生活,学习生存”,这对我触动很大。
作为一名教师更多的落在了学生书本的知识中,今天的作业有没有完成,今天的分数有没有考的好。而在如今的“双减”背景下,学生在学校课堂上的时间又少了许多,对于看中学习的老师来说可是大为打击。常常是利用课间、午休乃至放学都盯作业,可是孩子们似乎变得更累了,“减负”也收效不佳。就在这时,当我读到陶行知所说的学生是“学习生活,学习生存”,我似乎明白了。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多的是为了生活而学,为了生存而学。成绩、分数固然重要,但仅仅只靠学习书本知识才能得到吗?在晓庄师范只有指导员而无教师,陶先生说:“我们相信没有专能教的老师,只有经验稍深或学习稍好的指导。所以农夫、村妇、渔人、樵夫都可以做我们的指导员,因为我们很不及他们之处。”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请来农民来传授种植经验,请工匠来传授做工的技术。“会朋友去”的活动让我很感兴趣,不论师生都要到附近的村庄里去了解和帮助村民的困难,而且每个人要找一两位农民做最亲密的朋友。陶先生的教师观还有更有意思的体现:五岁的儿子成功教祖母识字、儿童旅行团等一系列小孩子的表现,让他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巨大潜能。“小先生”在普及教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也发展了一大批小师傅呢!不管是日常学习还是备考,学生组成一个个学习共同体,学生教学生,教的不亦乐乎,学的也不亦乐乎!
在我们学校也一直运用着陶先生的“小先生制”,在班级我也开展了互帮互助的“小先生”。从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抽屉到在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指导,完成速度快的孩子回去帮助完成速度慢的孩子。记得发现班上小钰这一位小先生是一次偶然的事情,她坐在了班上学习薄弱的小诺旁边,小诺的书包位置总是一盘散沙,这边一张纸团,那边一支铅笔,总是不能让自己的座位干干净净。相反,小钰的座位一直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总是形成鲜明的对比。每次我总是说着“你看看人家的座位,再瞧瞧你的,赶紧把他弄干净。”小诺只能胡乱的把东西塞进抽屉,然后就看着哗啦啦的东西从抽屉里掉了出来。这时,小钰默不作声地起了身,捡起了地下的书本,耐性地教着小诺。
这时我想到了陶先生的“小先生制”,为什么不让她来试试看呢?于是我郑重其事地和小钰聊了聊,问问他愿不愿意收小诺这个徒弟,能不能做一位小老师帮助他。小钰坚定地点了点头,从此以后每节下课都能看见小钰帮助小诺的身影。新学期,大家要换座位了,这时小诺举起了小手和我说,老师我能不能不和她分开,我还想和小钰坐一起。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她的帮助已经成为了一种小诺的一种习惯,也是因为她的帮助小诺变得更加优秀了。
个人的力量总是小的,至此以后,我发现其实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有自己擅长的一面,让学生成为“小先生”,在学习甚至班级中有自己自豪的一面。
“教师必读书目”读后分享三:
游戏活动:未来学习的新模式——读“小学里的游戏化学习”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刘珍妮
关于游戏的历史学观点,许多学者都有探索,并且他们对游戏的地位和实用性的看法不一而足。斯宾塞认为游戏不具有任何价值,纯粹是为了消耗儿童过剩的经历;格鲁斯认为游戏可以让儿童有机会练习技能,能够探索他们长大后需要了解的学习方式,从而为他们的生活做准备,尽管有过剩的精力供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消耗是一种优势,但这不是必需的。霍尔认为游戏让孩子们表现出了人类进化史中所有的原始行为。遵循玛利亚·蒙台梭利教育原则的人非常重视这种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认为这种练习不仅对现实生活很重要,而且对发展儿童的专注力和身心的协调性也很重要。在《小学里的游戏化学习》这本书中,作者玛丽·布里格斯和艾丽斯•汉森通过对历史上游戏活动实践时出现的问题分析以及对其他学者提出的一些创造性认识思考学习,对“游戏活动”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他将“游戏活动”定位为小学生未来学习的一种新模式。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教师在上完课之后要回顾孩子们在课堂中可能的角色,认为哪些是孩子们能够扮演的,什么时候以及在什么地方可以扮演,为此给读者们提供了以下表格:
如果我们能试着把孩子看成是这些角色,像这样来思考儿童的学习,一定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5—11岁儿童的各类游戏要与创新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我们需要用新的方式来激励学习者,以弥合他们的学业差距。在文中作者提出了十种适合5—11岁儿童的游戏类型,包括艺术或设计游戏、合理想象游戏、社会戏剧游戏、探索游戏、竞技游戏、综合性游戏等,并通过案例来展示课堂中如何设计游戏活动,运用不同的游戏原则和游戏类型来满足儿童包括学业成就在内的需求。这对于我们晓庄小学正在研究的创意数学游戏课有很大的启发,之前我们在第一学段分别设计了《大战奇趣蛋》、《炫动小方块》、《占地为王》这三节游戏课,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设计竞技游戏提升学生的技能、知识水平以及对概念的理解水平,发展儿童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游戏后,作者也同样重视游戏后的汇报交流。在教学之后我们要思考:你在多大程度上鼓励他们思考“我是如何玩游戏的?”“胜利者是如何进一步达成目标的?”“换一个同样的或相关的游戏,可以做哪些调整?”汇报交流更能促进学习的发生。对于这种类型的课我们在课堂上是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教师要通过关键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于游戏规则再次理解,考察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在创意数学游戏课上我们是要学生先交流,比如在玩完游戏之后我们首先可以在课堂上赢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请输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反思。交流之后再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游戏残局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最后在充分了解这个游戏的规则以及它背后蕴含的数学知识之后,教师通过对于游戏的创意开发与改编启发学生,学生最终展开自己对于游戏的创意设计。
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作者考察了如何评估和判断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实际学到了什么,并结合更多有关评价的一般材料来探讨获取、收集和评价学习证据的可能的方法。明确评价是为了:规划学与教的后续步骤;在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反馈,从而激励他们;让儿童参与到关于自身学习的对话中;为家长和监护人提供有关儿童学习进展的信息;评价教学和资源(包括所创设的学习空间)。我们要思考这些目的,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笔者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法,其中有一些比较有趣的,例如:
传递信封,让孩子们在信封里放一个跟课堂内容有关的问题或评论,供你了解。
评价骰子∶学生轮流扔骰子,上面有6个需要孩子们回应的问题(或选择),围绕骰子上的问题进行讨论∶我发现最难做的事;我的一个发现;帮助过我的人;下次我想……;我练习了……;我最骄傲的是……。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行,教师越来越注重教育的科学化、高效化、趣味化,并为此探寻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游戏化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属于主动学习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都有优化作用。作为年轻教师我们要勇于创新,多实践多思考。
图文:杭天、程媛媛、刘珍妮
制作:郑楚楚
审核:徐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