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9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师路,也是心路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王思睿
工作之前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受益匪浅。于老师的文字真挚而温情,他讲述的点点滴滴给我思想以触动,同时
感亲切。读着读着,我好似也成了他的学生,从中获取他历经风霜的智慧。成为于老师的学生多么幸福啊!读完之后我如此想着,愈发喜欢上这位白发苍苍、久经风雨、充满智慧的老者。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我理想中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感受到真正的爱,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天资从不是人生好坏的决定性因素;让每个孩子都能放心大胆地喜欢绿色的月亮,画红色的天空;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刻苦不是学习的唯一方式,而爱、兴趣和坚持也是。但是在工作的这一年里,我却发现有时的想法和行为与当初的理想背道而行。后来我再次翻开这本书,想要寻找答案,我的为师之道应当是什么?
做性温、味甘的“甘草”
每付中药中都会添加甘草。甘草,性温、味甘,调和药性,可解百毒。这对于教师来说极为重要。“性温”让我在对待学生的错误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冷处理。中药里如若添加了甘草,则使得药草得药性得到充分得发挥,同时也可减少药中的毒性,使药力不至于过猛,温和而性平。在教学之中,也当遵循这样的中庸之道,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推己及人,学习拥有平静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你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说过:“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都是对学生爱的表现。和孩子们相处的一年里,我时常会伸出手摸摸他们的小脑袋;他们回答问题是,我也会期待地鼓励地看着他;又或是课间,和他们快乐地拥抱。我想孩子们对我的喜爱,大抵是离不开这一点的。
童心不泯
教育需要理解,理解是爱的别名。“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一年级的孩子虽小,但是每个孩子的心都如明镜,映照老师的所有言行,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把尺子,丈量老师的人格修养。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开始抓花坛里的西瓜虫,像发现宝贝似的和我炫耀。我并没有大声斥责他们的不讲卫生,因为我知道小时候的我也喜欢探索小虫子的世界,这是孩子们独有的好奇与热心,不该被我扼杀。甚至饶有兴趣地和他们一起观察西瓜虫如何攒成一团。成为孩子有什么不好呢?
我在改变,孩子们也在慢慢改变。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受到了不仅仅要精进自身的教学能力,更要让自己做一个正直、热情、有温度、有感染力、品德高尚的人。“行无言之教”,我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会在我的言语和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教学相长,我要在教学中和孩子一起成长,反思进步。
读《课堂管理方法》有感
南京市晓庄小学 陈晨
最近阅读了《课堂管理方法》,收获良多。它的编者是简·鲁斯坦博士以及其他十来位教育专家。这些作者分别在教学、培训、干预等方面做过大量的专门研究,并从中积累了丰富而实用的故事及案例。 他们深入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背后,研究其病理,从而提出预防、应对、干预以及维持学生行为积极改变的措施及方法。它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实用的操作建议,更在于为一种“双赢课堂”的建构做着学理上及实践上的努力,所以书中的语言更显得“上接仙气,下接地气”,既有理论上的追求,又有实践上的操作给予一线教师参照。
许多时候,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或者课堂管理时,常常为一些传统的固有思维所左右。譬如,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控制学生,我们喜欢给学生贴上标签,如果学生不听话,我们就以“规则”的名义,对他们实施高压政策或惩罚措施,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常会抱以消极的言语反应……这些“非输即赢”的问题处理法,使得我们在课堂管理中到处碰壁,非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越加紧张。
在本书作者看来,书中的“双赢课堂”,不仅是指教学意义上的,更是指教育意义上的。在各章节层层递进中,我们读完后会发现,在有效的“双赢课堂”里,无论是师生的行为,还是他们的情绪与感受,都指向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效果,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诸如“期望”与“现实”间的关系,比如开学第一天就采取各种办法,营造师生和谐的气氛。而最关键的是,我们必须努力形成“有责任心的课堂管理”,它的根本目的是在于纠正学生不可取的行为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从而使他们能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充实地生活。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如何应对学生交往中的不良行为,比如利用交际故事——连环画对话,处理好师生关系,让学生更加认同教师。在应对破坏课堂的学生时,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行为,找到积极的途径给予关注和认可,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课堂管理方法》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育指导用书,让我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受益匪浅。
图文:王思睿 陈晨
一审:马艳龙
二审:徐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