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69
目前新冠、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风险仍然较大,也是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时段。此外,随着人们户外活动的增加,蜱传播疾病也需要引起关注,学生及家长需重点关注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手足口病、蜱传播疾病。
一 新冠病毒感染
公众需规范佩戴口罩。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减少与他人接触,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就医,就医时建议佩戴N95口罩。
健康提示
一旦感染新冠,居家期间尽可能待在通风较好、相对独立的房间,减少与同住人员近距离接触。
感染者应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儿童等特殊人群尤其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必要时及时就诊。
二 流行性感冒
流感的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在学校等人群密集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健康提示
提高个人健康素养,加强个人日常防护。有发热、咽痛和咳嗽等症状时正确佩戴口罩,减少与他人接触。
三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多数症状轻,一周左右自愈。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不同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健康提示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洗手。
2吃熟食,不要吃生冷食物。
3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勤通风,勤晒衣被。
4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5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就诊,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四 蜱传播疾病
我国大部分地区4-9月为蜱活跃期,蜱常通过叮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
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以及动物体表,人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可能会与蜱密切接触,在院子或社区里也可能接触到蜱。
蜱嗅觉敏锐,对人和动物的汗臭和CO₂很敏感,寄生于宿主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如人和动物的颈部、耳后、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吸血。
硬蜱一旦在宿主身上找到适宜吸附位置,会一直吸血较长时间,一般不会脱落。
软蜱只在吸血时才到宿主身上去,吸完血就脱落下来藏在宿主的居处。
蜱刺吸不仅造成血液损失,而且刺伤处往往会发炎或溃烂,持久不愈。同时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森林脑炎、莱姆病、蜱瘫等。
发热、发冷是经蜱传播的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其次是瘙痒、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有的会出现关节疼痛、皮疹等。
健康提示
1避免去草丛中,特别是周边放牧的地方。
2做好个人防护。野外游玩时尽量穿浅色长袖长裤,尽量扎好袖口和裤脚。
3身上喷洒趋避剂,尤其是蜱虫易爬到的腿部。
4游玩结束后,认真检查衣服缝、褶皱处有无蜱,同时认真检查头发、耳朵、颈部、腋下等褶皱处。
5野外宿营地周围10-20m范围内铲除杂草、落叶、腐木等,同时避免帐篷周围有鼠洞存在。
特别提醒!
无论蜱在皮肤上,还是游离在衣服上,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专业工具取出。取出期间要注意防止蜱虫口器被折断而遗留在皮肤内,因此建议就医取出;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或是蜱挤破后的组织,要进行清洗消毒。
内容来源: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