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9
本学期,晓庄小学数学团队致力于研究“小先生制下自动课堂‘学做单’的编制与实践”,希望编制能够启发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做单,将学生深度学习的内容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加以呈现,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023年2月21日,南京市晓庄小学刘珍妮老师于五(4)班执教《折线统计图》一课。
课堂伊始,刘老师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引导学生想起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的经验,接着出示一幅折线统计图,引出今天的课题,由学生思考“从折线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和“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两个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反应数量的变化情况。接着刘老师提问:“比较一下,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关注知识整体教学,学生在比较、辨别中再次认识折线统计图,并对学过的统计方法形成了整体的认识。整节课环节清晰,层次分明,通过采用“小先生制”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习力,全面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最后刘老师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找一找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同时,出示有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在学习有用的数学,在学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后,数学老师们就本节课学做单的内容设计展开了研讨。老师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评价刘老师的课:①抓住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②注重知识的对比认知,环环相扣、扎实有效。本节课对认识折线统计图和画折线统计图进行整合,既是学生现有认知基础的需要,也是对这一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强化理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③注重细节的处理,尤其是注重在分析数据与预测中体会统计的意义与作用。同时,老师们也对本节课的设计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①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应该让学生关注到折线统计图生成背后原因的思考;②这节课在课件呈现上可以和数字化信息更紧密的结果,让学生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生成过程。
教研,是一场凝心聚力,履践致远的修行。愿晓庄小学的数学老师能抓住新课标的思潮,开阔思路,把教研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文字:刘珍妮、黄娟
图片:黄娟
一审:刘珍妮
二审:徐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