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96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浏览数量:84    

【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96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陶心书社第96期_html_5b023dc1.jpg

晓庄小学是19273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9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新学期伊始,南京市晓庄小学在金立义校长的引领下,继续掀起各学科教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后本公众号推送文章所称新课标均指此版本)学习的高潮。为了分享学习成果,陶心书社工作坊从第96期开始,将分期分批推送青年教师的学习心得。

学习新课标 领悟新理念 分享新体会

(一)

语文学科

陶心书社第96期_html_m3fb9e422.png

1

陶心书社第96期_html_m5f0424ef.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徒成凤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2022年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随着科技进步,网络新媒体不断普及,儿童的成长环境的深刻改变,2022年版的新课标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它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也告诉我们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方面首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文化自信,让学生认同中国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第二,语言运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整合,正确规范运用,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第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能力,让学生崇尚真知,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第四,审美创造,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培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运用是基础,对其他素养起着关键作用,四大核心素养整体协调发展。

新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上提到了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包括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是各个学习任务群之灵魂。

我先重点研读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也就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个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突显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夯实了语文学习的根基,同时也指向儿童核心素养的提升。这个任务群的总目标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了解汉字特点,激发儿童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第二,关注字感培养,提升儿童自主识字、准确运用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教孩子们识字,让孩子们认识到汉字的美感。同时这个任务群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真实性、实践性。首先要联系儿童生活,创设学习情境,激发识字兴趣。其次要融通汉字思维,引导积累与梳理,培养自主识字能力。第三,关注在积累基础上的理性梳理,一体化设计学习任务。

其他几个方面的任务群还有待继续探索和研究,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基础和重点,抓好落实。同时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以六大学习任务群为依据安排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最后我们还需加强学习,强化语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把语文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2

陶心书社第96期_html_m6bb48496.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陈庆钰


最近,我学习了学校下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相关内容,深入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理念,感觉收获很大,触动很深。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用其指导我的教学实践,觉得无论是学生的变化,还是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新课标更有利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我们语文教学务必要重视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不能六年学生毕业时,脑子里的东西都一模一样,这是以前语文教育的失败之处。在近几年中,国家尤为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保护学生鲜明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初见成效,但我们还得继续努力。新课标出台后,让一线语文教师看到了希望。老课标低段口语交际板块,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但新课标将“精彩情节”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这番改动非常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和主观意见。老课标所谓的“精彩”是教师或教参已经定位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教师所谓的精彩也许平淡无奇,因此在复述时,难免失去兴趣。而新课标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摆脱了教参教师的束缚,给学生最大限度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感觉被尊重了,因为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

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老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课标重在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学习是无止境的,每次的深入学习都有收获和提高,今后我还会多多学习教育理论,充实自己,使自己永远对课堂充满激情和梦想。


数学学科

陶心书社第96期_html_m30eb323d.jpg

1

陶心书社第96期_html_60dc3722.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李一郞


新学期,新开始”对于这句话的体会从未如此深刻,伴随着新一学年的开启,手边的《数学课程标准》也迎来了更新换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将数学核心素养定义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结合假期学科培训的收获和体会,我对新版《数学课程标准》也有了一些浅显的理解,现针对其中“一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课标》中指出,数学眼光表现为: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基本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观察,能够直观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能够在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中发现基本的数学研究对象及其所表达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规律;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学习者视角下的学习历程分析》一书中,也有关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的描述,书中指出: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是把观察到的事物的物理属性排除,留下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也就是学生在观察中,能用数学语言表达,用数学符号表征,用数学模型呈现,用一句话说就是,用数学眼光观察的本质就是数学化的抽象。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想像能力、评价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基础则是观察能力。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形成才有保障。

如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与《学习者视角下的学习历程分析》,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尝试:

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可以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动手操作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引发学生观察数学对象,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建立概念、性质戓法则等。

2.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应聚焦于数学知识的本质。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建构,学生的观察只有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从中的收获才有价值。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应借助语言表达出逐步抽象的过程,让学生逐渐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

3.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可结合问题解决实现再创造。数学学习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就是再创造的过程,是实现数学化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师也应引导学生了解观察对象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中提取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正确解答数学问题。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自觉应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为生活服务。


2

陶心书社第96期_html_160dad23.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孙婷婷

最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仔细阅读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建议与思考:今年才从高年级下到一年级的我到底该怎样面对懵懂的一年级学生?我的数学课堂应该给孩子呈现怎样的面貌?课堂教学的深浅度又在哪里?

新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明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走向和目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研读众位专家学者对新课标的解读,不难发现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已经进入实践阶段。

关注核心素养的根本在于育人。所有的学科课程都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服务的,聚焦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我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我们的课程标准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为一年级数学教师,首先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入学适应期,要利用孩子已有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这期间的主要目标包括:认识20以内的数,会20以内数的加减法;能辨认物体和简单图形的形状,会简单的分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树立信心。

《新课标》对于数学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性质、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设置等都有待教师进一步研读并落实到日常教学中,随书附带的教学设计也是值得细细推敲的范本。希望自己和广大教师都能“日日读,日日新”,每天有所收获!



信息科技学科

1

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

——信息科技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陶心书社第96期_html_7c0c8ebd.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徐洁

2022421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了,“信息技术”正式改名为“信息科技”,这一名词的变化,可以看到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信息技术”是以知识传授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技能的掌握,而“信息科技”则是以素养提升为导向,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科技,作为一门国家课程,承担着为时代培养新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的重任。因此,此次提出的课程培养目标也有了更精准的定位: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信息意识;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发扬创新精神;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践行信息社会责任。那么,新课标又传递了哪些关键信号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信息。

一、从“技术”到“科技”

技术”的导向,关注操作和知识点,培训的方向是熟练程度和技巧,它会导致我们的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培养方式重精英、重大城市,原来学校里接触信息技术课的就是参加各种比赛的一小部分同学,因而没有办法实现素质教育,也很难达到立德树人。而新课标中的“科技”导向是帮助学生认识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是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科技导向下培养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而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提升。此外,新课标的实施把原来重操作、重知识点的信息技术,转变成重科学、重素养的信息科技,其覆盖面也转变为涵盖城市和农村、精英和普通的全体学生。

二、从“素质”到“素养”

原来的素质教育重不同学科的知识,而“素养”重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所以新课标更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是新课标释放的一大重要信号。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得怎么样,还要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从“知识点”到“大概念”

大概念是一个学科的科学基础,大概念约定了一个学科的知识关系,所有的知识在这个地方可以变成一个知识网络,贯穿其中的是学科逻辑。11版的课程标准指向的是各项知识目标,而信息科技课的新课标里,就有6个学科逻辑主线,它能够在不同的年龄段引领我们的小朋友在知识网络上有螺旋式的上升,这就是所谓的大概念。在信息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跳出具体的知识点,聚焦上述6个学科大概念,因为定位于知识点的教学,容易忽略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容易忽略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最终会导致只见树木,难见森林,并且零散的知识点不易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易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零散的知识点,会使解决问题捉襟见肘。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层级的概念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提供多种体验来促进概念的建构和理解。

我们作为一名信息教师,要有敬畏之心,要站在为国家培养科技后备人才这样一个高度来学习新课标,要有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认真学习、精心准备,将信息科技的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在课堂落地,为促进全国中小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提升贡献我们的力量。

图文:马艳龙

来源:各青年教师

审核:教师发展中心


陶心书社第96期_html_19069c72.png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寅春西路99号 网站版权:南京市晓庄小学 电话:025-8536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