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 第138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浏览数量:21    

【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  第138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138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_html_5b023dc1.jpg

晓庄小学是19273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9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以终为始,以行为知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138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_html_m332094c.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范颖超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本书就是帮助老师们如何把“剩下的东西”教给学生。

【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138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_html_47b3980b.png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创造“逆向设计法”,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而不是灌输零散、学了不会用的知识。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 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压力特别大,好多的名词我不是很理解。看的时候特别吃力,随着新课标的引入及大单元教学的推行,通过学习我逐渐有了新的认识:

传统的认识当中,我们经常把“理解”作为了解、明白来说,比如美术课程中让学生理解绘画内容的意思,理解所画内容的方法等等。当学生能正确画出所学知识时,我们就会判定他理解了。在这过程中,我们把“理解”的含义局限在了对一些概念知识的解释、回忆和再现上。往往这样简单地判定学生理解的后果是到了其他主题内容时,仍有学生不会画,这时身为老师的我们才发现原来这群学生还是没有“理解透”。读了绪论,发现“理解”内涵原来能更深。书中的“理解”更注重于学习的迁移,更意味着行动,而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环境和挑战中也成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因此,我觉得我需要树立一个新的教学观点︰我们要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那个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地和有效地应用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了”意味着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当我们理解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而不仅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

教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教材所呈现给师生的学习内容,其背后有许多“弦外之音”,需要师生借助综合性的思考来加以理解。教师自己如果对此没有深入的研究、洞察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是很不容易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成功,必须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纠结与困难。

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构建而来。

通过开放性沟通看见更多可能性

-----读《沟通的方法》有感


【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138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_html_105c31d.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刘敏


在书中第二章沟通的开放性中提到“沟通”就是两个人在交换信息,如果一个人全程只输出了自己的信息,而没有接收他人输入的信息,那么她好像一个没有联网的封闭系统,沟通是没法在这个系统中发生的。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应该是别人的建议、智慧和感受都可以进入到对方的系统,成为系统的一部分,之后通过运算输出一个更好的结果----这才算是完成一次沟通。


【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138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_html_685e051d.jpg

反观我们40分钟的课堂教学,恰恰也是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甚至是学生和媒材、美术作品之间的沟通。之前我对于开放性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态度上,可以包容、接纳孩子的审美观和无限创意,而开放性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书中给出了展现开放性沟通的公式:开放性=扩大共识+消除盲区,也阐述了如何借助于心理学工具-----乔哈里之窗来划分沟通双方掌握的信息。乔哈里窗把人们的信息(或者意识,personal awareness ) 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我知道、你也知道的信息,这是沟通中的共识区,双方享有的信息完全对称。

第二种,我不知道、但是你知道的信息,叫作我的育区。

第三种,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信息,叫作你的直区。

第四种,我们都不知道的信息,这是特别“可怕”的一类,因为它是沟通双方共同的盲区。(如下图)

【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138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_html_114cca81.jpg

这让我想到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让学生合作、讨论的环节,其实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沟通,不断同步“信息流”,让共识区慢慢变大,让盲区越来越小,但更多时候是流于一种形式,没有指向性的目标和反馈。如果能借助于这样一种工具,在他们讨论时进行信息的收集、筛选,会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讨论,同伴之间也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再者,这一工具也可以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有随机生成性的,这样的工具使用可以帮助老师随时了解学情,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不是一味居高临下的灌输,也为有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切实的参考依据。

正如书中所说:“一个活生生的心智,总能发现通往可能性世界的窗口。”我们面对是活生生的生命,作为老师也应当具备开放性沟通的态度和能力,这样才会照见彼此更多的可能性。


图文:

一审:教师发展中心

二审:校长室


【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138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_html_19069c72.png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寅春西路99号 网站版权:南京市晓庄小学 电话:025-8536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