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5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蒋晓玲
雅思贝尔斯的一句话让我深受启发,他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何才能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呢?那就是有温度的教育。有温度的教育包含着对学生的尊重、包含着对自己的教育、包含着与家长的共同努力……
这个暑假,我认真阅读了《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书中话题涉及广泛,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也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读完之后,感触很多。当老师5年了,对于教育二字却始终在探索,经常有想法,经常有困惑,经常有沉淀,经常有喜悦,各种滋味交织就是我的常态。假期里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学习,思考,放松,真的是放空自己,沉淀心境,学习接纳的好机会。
这本书共分六个章节,分别是一教育是什么、二课堂从什么时候开始、三怎样对待孩子、四做个懂行的教育管理者、五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六学校因何而美丽。书中的文章多是方华局长多年来在各大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和随笔感悟等,集中展现了作者对教育、教学、管理、课堂、学生、文化、家校合作等教育问题的思考。
教育教学是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要条件是教师应具有爱心,教育要用爱来温暖有时只是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话语,一次轻柔的抚摸………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爱与温暖,热爱学生也是实施教育的核心。我们要低下身子看学生,不要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其实我们有些时候比不了学生,我们时常犯自以为是的错误。不要要求学生十全十美,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和威吓学生,可以批评学生做错的事情,但不要责骂学生。我认为,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只要老师低下身子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在学生的身上都能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是相互学习的,学生是老师的一堂课,老师是学生的指向标;我们要把微笑留给学生,把宽容留给自己。在学生的眼里,老师脸上的微笑是什么?老师的微笑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认同、接纳、鼓励、嘉许和赞扬。而在这之下,诞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调皮,更是他们的自信,是他们对社会的感恩和自身胸怀的宽广。权衡利弊,微笑一下又何妨?我们不妨把微笑写在脸上,将微笑送给学生,让孩子多些自强与自立;多些爱他人,少些爱自己;多些宽容,少些狭隘。相信在与孩子分享微笑的日子里,他们定会变的慷慨大方、充满自信、真诚善良、勇往直前!
真实而有温度的教育在哪里?它在老师对学生的纯真关爱里,它在师生朝夕相处的真挚情谊里,它就在班级的某个角落,就在每天上演的一个又一个真实教育故事里……
《等一朵花开》读后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余瑶瑶
曾经在书店偶然看到《等一朵花开》,这本书里的漫画和叙事风格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用很多的耐心和微笑,去等一朵花开放,有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意义。本书是著名作家林帝浣转型之作,由平日的一些水墨画、书法作品和一些零碎杂感文字结集而成,记录下琐碎生活中的无限乐趣:谈各地美食、品茶之趣,赏宋词,感受书法之美,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从中体悟人生的兴致与禅意。正值暑期,生活节奏慢下来,更适合读一本好书,品一品好茶,赏花体验生活中的小乐趣,让人生慢下来。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我教的一个学生,小A的故事。每周一节的泥塑课是所有孩子都爱的一节课,唯独小A不感兴趣。后来我才知道,他嫌弃陶泥“脏”。第一次泥塑课上,爱干净的小A始终对灰色的陶泥下不去手,嘴边还一直发出“咦”“啊”的语气词,在我鼓励他后,开始用右手拿小工具戳陶泥,“可怜的”陶泥被小工具戳了好几个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拿起陶泥示范给他看。
“看,就像这样,右手从陶泥上揪出一小块,搓圆当作头部。”他把工具放到一边,我正为他的勇气而开心时,他用右手食指开始慢慢的戳陶泥。我能理解面前这个爱干净的小伙子的行为,就像我怕虫子一样,别说是用手触摸了,连用木棍碰一下都不行。
第二次课,小A有了进步。“咱们慢慢来,不着急。陶泥摸起来什么感觉?是不是凉凉的、软软的?尝试着整个手掌摸上去。”小A跟着我的节奏慢慢的开始把整个手掌放上去,这次,他已经能把陶泥捏出形状了。就这样一次次的进步,小A渐渐能够独自完成作品,虽然别人一节课能做完的作品他用了三四节课,但看到他的进步我很激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必焦虑不安,不妨等一等,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一朵花,我们慢慢等待他的成长,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泥土的冲刷,由种子慢慢长成一朵花,等待每一朵花的绽放。
图文:蒋晓玲 余瑶瑶
一审:教师发展中心
二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