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30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读《学习者视角下的学习历程分析》的启示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李桐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作为教师,我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作为学生,他到底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每日的教学课堂上,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我开始阅读《学习者视角下的学习历程分析》这本书,才有了些感触,下面我就与大家分享我的读书感悟。
本书通过学习者视角看学习过程,通过大量的文字和实例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且研究学生的语言起点、思维起点、促进学生各种精彩观点在课堂中的生成,促进学生思维程度的不同进阶,关注了知识学习对于学生本身的成长的作用。学习者受到重视,课堂才能真正充满活力,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实施,才是从学习者视角下实施的课堂呢?浅谈我印象较深的几点。
尊重学生的起点
学生是具有差异的个体,基于学习者的视角,学习路径的起点非常重要,起点要低一些,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学习的信心;起点要有趣些,这一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目的就是让教学能够回归学生本身、回归教学本身,将学生看作是活得、有生命力的、持续可发展的“学习者”。这就启发了我在本学期第五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基于对学生学情的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整理例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当学生展示了摘录文字、列表整理和画线段图三张不同的整理方式后,引导学生对比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画线段图有形象、直观的优点,这样一来,通过探寻学生不同的起点,找寻适合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
实现思维的进阶
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性,它产生于现实经验,但又会不断地延申和提炼,形成公式和定理等,所以这样的特质往往让孩童难以立刻理解,这就需要我们从学习者视角下找出认知节点,帮助实现思维进阶。同样还是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我从学生最简单的表征方式入手,抓住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以简易的线段图为素材,让学生不断的上台修正、补充和完善。在这个环节中,不是教师教的过程,而是将传统的师生互动变成了生生互动,让生与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思维得到焕发,在“小先生”的引领下,大家共同认可了一幅完整的画线段图的技能和策略,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进阶。
创设适合的问题环境
课堂不是生产相同产品的工厂,学生更不应该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因此要除了尊重学生多样的思维方式之外,还需要注意学生多问的特点。在课堂中,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学生都不具有好问的特点,多数原因是教师没有创设适合的问题环境。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提问,提任何和知识有关的问题,并分析、思考问题的价值。提问的时机可以在上课之前提问,帮助预习,可以是课中随时发问,可以是课后提问。在本学期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在课中学生发现只要三角形的两条短边长度之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就可以了,便提问为什么书本上说要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行。这就是最好的一个情况,学生有疑惑,有猜想,有推论,有互动,这就是一个活的课堂。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 做有真正教育情怀教师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赵蕾
我以崇拜的心情捧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小学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对照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这面大镜子,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感到非常惭愧,感触也颇多。下面就我个人的感受谈几点: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内容在他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总之,好生活是好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精深,宽广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陶先生的爱心教育思想具有号召性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被人所同钦,世所共仰。这正是“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的境界,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正是号召当今所有教师用爱心来教育学生、温暖学生的一面旗帜。在学生中,无论高智商的,还是低智商的;无论学习好的,还是学习一般的、学习差的;无论是活泼的,还是文静踏实的,内向拘谨的;无论是“金凤凰”,还是“丑小鸭”;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点点烛光,是教育的“润滑剂”,要全面、公平。有了教师的爱心,有创伤的学生才能得以抚平,有缺陷的学生才能得以弥补,家庭贫寒的学生才能自信。教师无微不至关心、体贴和爱护,学生们才可能健康做人,健康发展,健康成长。陶老先生做到了,而且做得特别好: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操,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真是一位近代史上的天纵之圣!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当今,党和人民非常尊重教育者,提高了老师们的待遇,杜甫的担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已得到妥善解决,我们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呢?因此,我们选择了教育,就理所应当选择奉献并终生无悔!
三、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具有指导性
陶先生在教学观里明确提出必须“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对生活现象的说明,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他主张“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中心在“做”的教学方法论实际上是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文化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这样高水准的教学模式指导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启发我们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教人学,还要教人学做事。作为学生,学习的方法则应该是行动、观察、看书、讨论和思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提出的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之总要求,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他的意思要我们把书看成是一个社会,社会包罗万象,是随时随地变化的,是动的,是真实的,这就指导我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正确地运用书。总之,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继续研读、思考,我们会将他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让我们的教学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服务。真正做到教学灵活,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好老师。
假期里,我们教师是闲暇的,但我们的学习是忙碌的。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专着后,我感受到《陶行知教育名篇》的内容像春天里温暖的阳光,又像春天里柔柔的细雨。我又一次得到阳光的沐浴,又一次得到春雨的滋润。我想我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土壤中牢固扎根。也像陶先生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教学中力求做到教学做合一并有创造性。
图文:李桐 赵蕾
一审:马艳龙
二审:徐同涛
知行晓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