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63
渐有微凉递好秋 常于教育传新思
——记“栖霞区教科研云端大讲坛第二十九讲”活动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2022年8月26日,栖霞区教科研云端大讲坛就如处暑节气一般给南京市晓庄小学陶师工作坊的老师们捎来了一阵阵教学改革的新风。江南大学教育学院刘登珲副教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改革行动路径——兼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意图与实施路径》的讲座急雨,一扫酷暑的燥热,让教师们对追求教育真理的内心更为澄澈。
本次讲座,刘教授从读懂“新课程”——新课程方案的原理和技术、基于大概念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原理与策略和大概念统摄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浅出,既有周密严谨的理论依据,独树一帜的见解看法,又有丰富生动的具体案例,使得老师们学习热情高涨,纷纷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感受。
蒋晓玲老师
时下,新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大地,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转变新的教学观念,成为了困扰我们的难题。今天有幸聆听了刘登珲博士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教学改革——兼谈基于大概念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刘博士在讲座中围绕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七个方面,带领我们深度解读了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呼吁大家形成概念认知,抓住教育之本,读懂新课标,积极转变教师角色,由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生者。我们要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学会组织课程之间融合的内容,给予积极有效的评价,发挥创新意识,强化指导,重点关注学生的自动启发、思考实践的能力,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杨媚老师
今天有幸聆听了刘博士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教学改革——兼谈基于大概念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讲座,收获颇丰。刘博士从新课程背后的原理与技术、基于大概念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案例分析这三个部分对2022版的新课标进行了解读,给予了我们概念上的更新和操作上的指导。作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会努力吃透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为学生创设更真实的情境,在更好的运用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杭天老师
学习了刘登珲博士的讲座,了解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相关内容和特点。不同学科特点不同。不同的老师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教学方法,那么我们也通过听不同学科老师的课,来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跨学科的听课可以使不同的教学内容相互沟通,将这些内容与本学科教学联系起来,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同学科间的教师也可以互相借鉴好的教学方法,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完善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惠金丽老师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应当及时更新 教育理念,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活力与魅力。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和深度理解文章的能力,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品性或隐性逻辑关系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尝试设计合适有效的单元任务单,在双减的大背景下,为学生建立好任务框架,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帮助学生体验英语课堂的文本之美、情境之美与语言之美,进而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时代新人。
朱卓琦老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课程教学所体现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十分的重视,希望不同学科间教学内容能够做到互相渗透,跨学科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整合。跨学科教学作为目前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和教师专业方面的长足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
实践中,要学会整合多元化课程资源,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各学科教学交流和融合。
王丹老师
聆听刘博士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教学改革——兼谈基于大概念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讲座,进一步了解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多学科综合思维,丰富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跨学科教学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学科间交叉的合理性;在立足学科本位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和其它学科合理性的融合。这样探索与研究,学科融合与大任务驱动分不开,在大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才有兴趣去解决问题,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李桐老师
今天有幸聆听了刘登珲博士的讲座,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大单元教学”一词。我了解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建立好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科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评价,环环紧扣,使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可培养、可干预、可评价。但目前大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教教材,按照教材进行单篇教学,其所形成的教学习惯依然存在。所以就更需要我们更新 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朱文瑞老师
学习完刘博士的讲座后,我感受很深。面对双减课堂,我尤其关注“课后服务”课程与常规课程一体化设计。众所周知,目前的常规课程发展较为成熟,具有明确的标准、教材、稳定的师资、健全的机制和平台,而课后服务课程的标准、教材、师资力量、机制、平台、资源上仍处于待完善阶段, 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的具体构成:“课业辅导”+“主题活动”。这里刘博士提到了5+2,课业辅导包括“作业指导’和“个性化学习”辅导,主题活动则通常包括体验活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从而可以实现家、校、社之间的充分联动,大范围调动社会资源,并反哺常规课程教学。国家“出面协调各方利益,拉通制度通道,破除各种阻力,学校课程变革的“试验场”。
陈晨老师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刘登珲博士为我们带来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教学改革——兼谈基于大概念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这一精彩的研究讲座。在讲座中,分为三大部分,分别阐释了新课程背后的原理和技术,基于大概念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案例分享这三大板块的内容,在一部分内容中又围绕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七个方面,为大家深度解读了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让我们一线教师深深意识到课程理念需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同时课程内容是课程的综合,教师在实施时需要关联融通。在讲座第二部分,听过刘博士的讲座后,我们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来源、设计、实施与评价都有了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因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新 教学,我们教师需要深度理解与解决问题的素养目标设计,在学科探究教学上以表现型任务驱动,以学科大概念统摄的单元主题创构等等一些列深度学习。这些设计理念与创新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为新课程的改革增添巧思设计。
陆扬帆老师
今天有幸聆听了刘博士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教学改革—兼谈基于大概念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讲座,刘博士首先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类别八方面,然后分享了基于大概念的跨学科主题设计,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全面深刻地了解了如何更好的践行跨学科主题。在跨学科教学中,我们需要从新课标出发,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设计教学课程内容,促进深度学习。
徐瑞环老师
林雯妮老师
高涵老师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相信经过这次学习,南京市晓庄小学的老师们会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升华理论学习,知行合一,不断创新。
图文:肖圆圆
来源:各青年教师
审核: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