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4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周钰
这是2022年的教师节我收到的一份礼物,来自家长的分享。作者毛姆,在书中是贯穿全文的“我”,全书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通过“我”,一个作家的回忆,来讲述与思特里克兰德的初相识、交往、好奇、追寻,他以平静的语言叙述着旁观着,而作为读者,也渐渐进入到他的讲述中,心情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不断的变化着。
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是个证券经纪人,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安稳的家庭。他相貌平凡,甚至显得笨拙,给人印象“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原因竟然是“我要画画”!没人了解他少年时就存在内心的梦想,更没人理解他着了魔似的疯狂。他不管不顾地要用画笔谱写未知的命运!
贫穷,饥饿,无处安身,病痛折磨,现实的困窘接踵而至,但他都毫不在意,也从不后悔。画画成为他生命里全部的热爱和力量,他热切的想创作出美来,直到眼睛失明,还用油彩在丛林中的小屋墙壁上涂画。
最终,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他创造了一个世界。
读完全书,我的脑海定格在了“当遍地都是六便士时,你是否还有勇气抬头望向月亮?”读别人的故事,脑海中思绪悠远,不由得想到了我所身处的现实,想到班级的小Z,在班级中他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为了保证班级正常教学的开展,在学校的建议下,开启了家长陪读模式,妈妈爸爸轮流,谁曾想这一陪便是三年,三年里孩子父母克服了无数工作上的请假困难,课堂上不断面对与其他孩子之间差距的刺激,我们也不断通过多种方式摸索融合教育……失落、失控到崩溃中依然坚持了下来,坚持融于课堂,坚持交往,坚持认字,坚持阅读,坚持坚持……三年来,小Z的字写的越来越漂亮,常规习惯也在不断的进步。每每坚持中,总会有欣喜。三年级下学期的一天午后,同年级的老师在走廊边看到班级的展板作品掉落,便随手请一位路过的孩子整理好,这随手一指,便指向了小Z ,只见他自然而然的捡起作品纸贴向作品墙,很不巧贴歪了,老师原以为他会以贴上为目标走开,可让她震惊的是,小Z不仅没有走开,反而很细致的留在原地拿起磁铁,一点点把它扶正,再粘好,这才满意的走开,这样的认真,这样的专注,这样的耐心十足,让这位老师不禁连连对他竖起大拇指,太棒了!
小H一年级时因不会跳绳拒绝跳绳,也因为和同学之间的巨大落差,基本作业很少上交,通过家校沟通,全员德育,孩子慢慢愿意拿起笔,向同学学着一笔一划的写起来,吃饭光盘获得老师的表扬时脸上欣喜的笑容越来越多,即使我们知道他和其他孩子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但那又怎么样呢?他和之前的自己相比起来,进步太大了,到三年级,习字册的书写笔画越来越清晰,得到了同学老师的一致夸奖。跳绳的突破在三年级的寒假过后,一开学,任教体育的苏老师看到孩子总是忘记带跳绳,便送他一根,并谆谆嘱咐好好练习,仅仅一个星期,便实现了三年来零的突破,很快,好消息不断传来,突破十个、二十个,甚至五十个……一种我也可以,我真棒的自信也在小H身上弥漫开。
当遍地都是六便士时,需要有勇气抬头望向月亮,你望向月亮的同时便能看到点点月光散作满地的星河。
沐书香,悦成长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徐洁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于老师对教育教学的感悟,对同行教师亲切中肯的建议,对学生的尊重、了解与爱,令人赞叹!作为一名老师,想让一些学生喜欢你容易,但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你很难。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下面是我通过阅读此书获得的启示。
一、做“甘草”
至圣先师孔子有五大美德,叫作“温、良、恭、俭、让”。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居五大美德之首。“温”是所有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期盼。像甘草一样对学生温和宽厚,真心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善待每一个学生的老师,学生能不喜欢吗?为师者对学生要温和、亲切,但一味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一味严厉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做到严而有爱,严而有方。在二者之间把握一个“度”,这就是调和。“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二、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你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难;可是,如果像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其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很简单,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桩小事等,就是这么一堆近乎琐碎的“喜欢学生的行为”,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三、童心不泯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张光鉴曾说:“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于老师把童心不泯总结为几点: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二是“孩子气”;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正是这不泯的童心,于老师才能一直和学生想在一块、乐在一块。课堂上,他带孩子表演小品,让孩子们爆笑,让学生感觉他就是一位知心朋友。课后游戏,他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让孩子特别愿意亲近他。
四、行无言之教
“无言之教”指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因为,“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身教”无痕,教育一旦“有痕”让学生感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十有八九,效果不彰。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先做到。
五、学会正确激励学生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激励的作用巨大,它的确是教育的伟大法宝。但激励是大有讲究的,激励要动情、激励要及时、激励要当众、激励要重复。
阅读这本书,犹如一缕温暖的春风沁入心田,文字之间都是于职业、于学生、于同行的爱。于永正老师的教育智慧就是在他的爱与行中总结出来的。读着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反思着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的心灵又一次得到洗涤。他的育人之道深深地吸引着我,感染着我,启发着我,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图文:周钰 徐洁
二审:徐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