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0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儿童的秘密
南京市晓庄小学 倪加晨
秘密是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方面,它展示了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秘密是如何让孩子明白和意识到自己逐渐拥有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这种认识反过来又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自我感、责任感,以及自主性和人际交往的亲密性。马克斯·范梅南通过儿童的秘密深刻说明了秘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我关注到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个孩子每次在吃早饭的时候,都会关注墙上的影子,他动,影子就跟着动,于是那个孩子就被影子吸引住了,看着他的影子进行了许多有趣的联想。马克斯·范梅南指出:“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不是在一种安全、有序、熟悉的环境中就更容易激发和成长呢?”
这个提问揭示了另一个问题:现在为了教育好孩子,大人们用尽办法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始终提醒孩子们,要专心学习,少想点学习之外的事情,可是,这种“良好”真的对孩子良好吗?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生活的环境快乐、祥和、有序、踏实,那是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想象力的,以那个被影子吸引的孩子为例;如果生活的环境过于固定、僵化、压抑,就很大程度地扼杀创造力,扭曲秘密激发的想象力。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不光是孩子,大人们也同样如此,营造一个属于自己平和的环境十分重要,影响不是一时,而是一世。
我们都是由一个新生儿逐渐脱胎换骨而来的,一切要从头抓起,给予自己和他人一个良好的环境就得从新生儿做起。
据我了解,一个新生儿出生时并没有进入自然的环境,而是进入了一个完全被改造了的环境,人们为了使自己有一个更安逸的生存方式,抛弃了自然的环境而造成了一个与之相反的环境。其实这对新生儿并不有利,如果说成人需要精神上的锻炼,那么新生儿比成人更需要肉体、生理上的锻炼,过于舒适安逸的环境一开始就造成了孩子对于安逸生活的依赖,形成了惰性。出生下来不哭不闹的孩子是失败的孩子,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个时期像在出生时那样经历过如此剧烈的冲突和挣扎,并承受由此引起的痛苦。
然而当一个孩子适应了他所到来的世界并开始认识这个世界时,我们又要以另一种方式来对待他们了,那就是给予他们一种特殊的温暖。这种温暖不是一件又一件的衣服或是襁褓,因为对出生不久的孩子来说,他更需要的是一种周围环境的温暖,这种温暖用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爱”。
不是溺爱,不是奢侈的爱,不是华丽的爱,而是真正的幸福的爱,它是如此平静,如此安宁,如此的拥有光亮和热度,孩子们感受到的是别样的快乐、轻松和富有自我。
孩子们长大一点了,需要更多人的教育和书本的教育了,除了家庭,大人们为他们多提供了一个受教育的环境:学校。说到学校教育上面已经提到过,学校应该给予孩子们较轻松的学习环境,少一点压力,让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和思路。学校环境不是全部,家庭环境对孩子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父母如果采取过激的教育方法很可能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就从家训来说,每个家都有潜在的家条家规,孩子们作为家庭一员受其影响不可小视。当父母的管教过于严苛,会产生两个结果,一个是抵触、反抗,一个是妥协、服从。可以想象,前者的孩子有强烈的叛逆倾向,长大后有走不正道路的机率,后者的孩子则是畏畏缩缩,容易成为一个懦弱、优柔寡断的人。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律来自于“人内心的自我”即自律,也就是说,家庭要有意识的教会孩子自我教育,学会反思、反馈,让孩子们发现“自我内在空间”。
马克斯·范梅南问道:“我能怎样帮助孩子让他体验作为美妙秘密的生活的本身呢?”作为我自己,我自己的答案是:给他们一个自我的空间环境,让他们学会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发现秘密的美妙,美妙地去体验生活。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南京市晓庄小学 万高娣
近期,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
书中的建议和劝导看似浅显,事实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老师经常遇到的问题。书中用了许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老师开阔眼界,提高教学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教人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造就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她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尝、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的学生是相像的,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指责、教育,惩戒,然后再对其讲道理。其实惩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学困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距离。
我班上的文同学平常属于活泼好动,管不住自己又经常会招惹别人的小孩,开学初期我就已了解到他的这些状况,我抱着满腔热忱试图感染他,改良他。然而收效甚微,他时好时坏,犯错不断,我也曾想到过放弃他。但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一个好的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酷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擅长跟他们交挚友,关怀孩子的欢乐和哀痛,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遗忘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知我们每个教师:那些特殊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的,我们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文同学他也想和同学们成为好朋友,也想在教师面前好好表现,只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和同学相处。他也的确顽皮好动,管不住自己,假如我一味地只盯着他的缺点,看不到他的任何优点,我只会越来越急躁,后来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渐渐地我放平心态,不再用惯用的口气和他说话,有时还会表扬他做的好的地方,对他的要求尽量细化,一小步一小步的来,平常有时间就和他谈心。只有真正走进他的心灵,才能触及到他,对他应当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才能让他渐渐地成长!
但是,在教育中,有时尽管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许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时时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缘由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同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老师,只有在老师关心学生人格尊严时,教育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心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胜利,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盼望感到自己是个发觉者、探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殊剧烈”。思索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越是擅长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给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踊跃地参加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晰,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老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学问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老师的最正确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老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舞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沟通中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无趣、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相同的,只要老师时常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非常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正确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老师的身份”。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情愿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的确,学习是要付出必须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索。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欢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产。”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协助他们时,不是干脆赐子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索。
三、加强阅读、提升素养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展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教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教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须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学生想要变更学习状况更须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才智和力气的源泉。学生思索得越多,他在四周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学问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老师书读得越多,驾驭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方法解决了。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学问,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学问,实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顺利开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刀有余、快乐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图文:倪加晨 万高娣
一审:教师发展中心
二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