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晓庄】观察计算述发现 思考辨析明规律​ ——记“小先生制下小学数学自动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活动

浏览数量:84    

【知行晓庄】观察计算述发现 思考辨析明规律​  ——记“小先生制下小学数学自动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活动

观察计算述发现 思考辨析明规律

——记“小先生制下小学数学自动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活动

为进一步探索我校“小先生制”下“自动课堂”的建构,近日南京市晓庄小学数学教研组分别观摩了由黄娟老师和朱琳老师执教的乘法的运算律系列课。

观察计算述发现  思考辨析明规律 2022.05(丁洁、李桐)_html_m46a93b24.jpg

观察计算述发现  思考辨析明规律 2022.05(丁洁、李桐)_html_64f8a792.jpg

55日,黄娟老师在四(3)班执教《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黄老师在教学中先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举例、概括等几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律的含义,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并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在这样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探索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是典型的“小先生制”下的自动化课堂。

观察计算述发现  思考辨析明规律 2022.05(丁洁、李桐)_html_53568e26.jpg观察计算述发现  思考辨析明规律 2022.05(丁洁、李桐)_html_53568e26.jpg


观察计算述发现  思考辨析明规律 2022.05(丁洁、李桐)_html_19580aa8.jpg

510日上午,朱琳老师和四(1)班的孩子们共同研究《乘法分配律》一课。课始,朱老师让学生回忆已学的乘法运算律,并用一句话表述,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在学生得出一个问题的两种解法后,引导学生对比发现算式之间的联系,从算式的含义解释两个算式为什么相等。接着,学生自主写算式,通过对多组等式的对比和观察,得出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课中练习设计形式、内容丰富,括号里可以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也可以是三个、四个甚至更多;括号里是减法时,也同样适用乘法分配律。朱老师解读教材细致,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给学生的“学”创造了较大的空间和多样的可能。

510日下午,全体中段教研组数学老师就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研讨。首先两位上课老师进行简单的说课,介绍整节课的设计思路,同时进行了自我反思。

观察计算述发现  思考辨析明规律 2022.05(丁洁、李桐)_html_437a5a5d.jpg

接着听课老师结合“自动课堂”的实施要点和自己的日常教学纷纷提出了想法。丁洁老师指出,在黄老师课上“小先生制”的课堂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从学生的表达和教师的设计上都紧紧围绕“自动课堂”这一主题,并且足够放手且能给与学生充分探索和表达的空间,值得学习!只是在设计第一模块的练习时,还需要再调整。于顺老师从练习题目的设计角度出发,认为黄老师很有想法,设计了很多有深度且丰富的题型,如果学生都能掌握,思维上将会有很大提升!孙婷婷老师表达了对本节课的赞赏,尤其提到了本课在即将结束时,将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进行对比列表的这一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规律、掌握知识。

刘珍妮老师从自动课堂的建设出发,认为《乘法分配律》一课作为单元的第5课时,学生有足够的关于乘法计算规律的探索经验,具备实施自动课堂的良好条件,课堂可以从“学案自学”开启,放手让学生研究发现。李桐老师认为,朱老师课堂理答得当,语气温和、提问总结语言准确,学生的课堂体验十分舒适。丁洁老师提出学生并不能迅速的回忆起“以前的学习中哪里接触过乘法分配律”这一问题,日常教学中这类环节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实施时怎样调整更合理?老师们就此进行了讨论。最后,于老师从课堂练习设计部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96+96×4=(□+□×□这一练习可以后置,降低难度练习效果会更好。

互学共研促成长,数学组老师们在研讨后对“乘法运算律”“自动课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丰富的认识。相信在“小先生制”的引领下,晓庄小学数学教师会诠释出更加灵动、自动的数学课堂!


文字:丁洁、李桐

图片:丁洁、李桐

审核:刘珍妮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寅春西路99号 网站版权:南京市晓庄小学 电话:025-8536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