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195期 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浏览数量:12    

【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195期  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20250922陶心书社 朱彤_html_27713966.jpg

晓庄小学是19273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9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做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读《李镇西:我的教育思考》

20250922陶心书社 朱彤_html_19cafceb.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朱彤

常言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不仅关乎个体生命的成长,更承载着文明的延续与国家的未来。正因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对其保持深切的关注与持续的思考。李镇西老师的《我的教育思考》正是这样一部扎根实践、充满人文关怀的著作。在细细品读之后,我深受震撼与启迪。

20250922陶心书社 朱彤_html_m3a6bd458.jpg

一、追求成为“最好”的教师——理念的自觉与行动的激情

做最好的老师”——这并非一句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一种内化于心的平和心态,也是一种外化于行的持久激情。正如个人成长导师安东尼·罗宾斯所说:“如果没有成为顶尖的渴望,就不可能创造卓越的成就。”这种渴望,属于每一个行业的追求者,教师亦然。它不是要与谁一较高下,而是对自我生命状态的一种交代,是对所从事事业的敬畏与承诺。

做“最好”的教师,意味着我们要做身边同行中的标杆,做学生生命中那道温暖而明亮的光。它不追求绝对意义上的“第一”,而是强调一种持续向上、不愿苟且的职业姿态。教育是一段“慢”的艺术,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只有怀着“做最好”的初心,才能在日复一日的课堂中拒绝机械重复,在琐碎的管理中保持敏感与创造,在面对挫折时仍愿意相信、持续付出。

更重要的是,这种追求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融入教育现场的积极共建。它体现在每一节课用心的教学设计,每一次与学生真诚的对话,每一回对教育细节的反复斟酌。最好的老师,是能够不断打破自我认知的边界,愿意把教育当作一门学问去研究、当作一种使命去担当的人。

二、好教师的标准——童心、爱心与专业力的统一

很多人认为,好老师就是有爱心、有耐心。这话没错,但还不完整。李镇西老师指出,真正优秀的教师,除了葆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之外,还必须课讲得好、班带得好,并且教学成绩也要经得起检验。与此同时,他提出教师应坚持“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这“四个不停”勾勒出教师专业成长的闭环路径。

实践:是教育发生的现场。上课、带班、谈心、处理班级突发事件……这些都是实践。但实践与实践之间,有高下之分。有的人重复经验二十年,不过是把一年重复了二十次;而优秀的教师,总是尝试跳出舒适区,把每节课当成公开课来打磨,把每次教育情境都视为研究的契机。李镇西提倡“把每节课当成公开课来上”,并不是鼓励教师表演,而是强调一种庄重的教学态度——对学生时间的尊重,对教师身份的自觉。

思考:是实践得以升华的关键。教育不是简单操作,而是需要理性参与和价值判断的复杂劳动。例如,如何看待“第十名现象”?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就一定没有出路吗?教师是否真正信任每一个生命的内在潜力?李镇西提醒我们,教育不应被简化为分类与筛选,它的本质是唤醒、是支持、是信任。他尤其批判教育中的“标签化”和“品牌过热”现象,指出“特色是凝聚而成的,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教育最不能丢的是常识与良知。他在《我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中强调:真正的教育不应追求外在的品牌效应,而应回归人的成长本身。

阅读:是教师摆脱狭隘、走向开阔的必经之路。教育者既要读教育经典、专业期刊,也要读学生正在读、喜欢读的书。阅读帮助我们理解时代、走近心灵,也让我们在疲惫时获得精神上的支援。李镇西在书中多次推荐教师书单,涵盖教育哲学、心理学、文学等多个领域,正是希望教师通过阅读,成为精神丰满、视野广阔的人。

写作:是思考的沉淀,也是经验的固化。写作不一定是为了发表,更是对教育过程的复盘与审视。写教学反思、写教育叙事、写个案追踪……这些文字记录的不只是故事,更是一段段生命的对话,是教师走向专业自觉的重要方式。

李镇西还辛辣地批判了当下“教育家”泛滥的现象。他说:“当成千上万的‘教育家’齐聚一堂,却不觉得脸红——如果我们真的有这么多教育家,为什么教育还是今天这个样子?”这句话值得每一个教育者警醒:教育拒绝浮夸和虚假繁荣,它要的是脚踏实地、回归本分。

三、做幸福的教师——心态调整与意义追寻

让他们因为有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李镇西的教育信条,也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幸福哲学。教师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评价和职务的高低,而在于内心的充盈与意义的感知。

首先,多与学生真实相处。孩子们的天真、坦诚与活力,是抵御教师职业倦怠最好的良药。当我们放下架子,走进他们的世界,也会被那种简单和蓬勃的生命力所感染,重新发现教育的乐趣。

其次,带着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工作。如果我们把每一天的工作都视为创造的过程,教育就会变得充满惊喜。上一节不一样的课,尝试一种新的沟通方式,破解一个棘手的教育问题……这些微小的创新,都能带来成就感和动力。

最后,李镇西讲述的“盐与湖泊”的比喻尤为深刻:一个小和尚总抱怨生活苦,老和尚让他取一勺盐倒入杯中和湖中,再分别尝水的味道——杯水咸苦难饮,湖水却清冽依然。生命的苦难就像这些盐,其味道不取决于盐本身,而在于你愿意把它放入多大的容器中。作为教师,我们唯有拓展自己的胸怀,才能淡化困苦,涵养从容与喜悦。

总结来说,李镇西的《我的教育思考》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源于真实的教育现场,充满人性的温度与思想的锐度。他呼唤的不仅是对教育技术的提升,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爱、尊重、信任与民主。他鼓励我们以童心面对孩子,以虔诚面对课堂,以开阔面对自我。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它不需要喧嚣的口号和虚浮的名号,而是要每一天认真地上课、耐心地倾听、真诚地欣赏、不断地学习。愿每一位教育者都能怀抱“做最好”的初心,以“四个不停”为路径,最终走入那片开阔而明亮的教育湖泊——在那里,我们不仅成全学生,也成就了自己。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寅春西路99号 网站版权:南京市晓庄小学 电话:025-8536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