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193期 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浏览数量:6    

【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193期  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杨媚 陶心书社_html_27713966.jpg

晓庄小学是19273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9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构建教育新生态的探索与实践
     ——《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有感

杨媚 陶心书社_html_m6115570d.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杨媚

孙亦华老师的《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可能性。这本书不仅是一位教育者的实践记录,更是一次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叩问。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课堂实例,向我们证明:当教育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回归到对人的真正关怀时,教室就能成为滋养生命的沃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出了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让一线教师能够真正将理念落地。

杨媚 陶心书社_html_m5660a2b.jpg

书中最为打动我的是作者对“生长”这一概念的诠释。生长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而是主动地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孙老师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与环境、与他人、与知识的互动中实现自然成长。例如,她将课堂延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在自然中观察季节变化,记录植物生长周期,收集落叶制作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生物、语文、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她鼓励学生自主策划班级活动,从主题确定、流程设计到现场执行全部由学生完成,在实践中学会议事规则和协作技巧;她甚至允许课堂出现“有意义的混乱”,因为正是在这种看似无序的状态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做出选择、如何承担责任、如何与他人协商。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

在具体实践方面,作者提出了许多创新而可行的做法。比如“主题式学习周”的实施,让学生围绕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水资源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等)进行跨学科探索,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习中心”的设立,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设置阅读区、实验区、讨论区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和方式;“成长档案袋”的运用,不仅收集学生的作品,更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反思和突破,完整呈现每个学生的进步轨迹。这些做法都不是孤立的技巧,而是建立在作者对儿童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之上。她特别强调,教师的角色应当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成长过程的陪伴者和潜能发展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尝试,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

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是否过于追求课堂的“高效”而忽略了学习本该有的探索乐趣?是否因为害怕失控而剥夺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是否因为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孙老师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智慧体现在敢于放手、善于观察、及时引导。教师不需要事无巨细地掌控一切,而是要做一个耐心的守望者,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持。比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思考的方向;当学生产生分歧时,不是急于调解,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理解;当学生提出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时,不是简单否定,而是鼓励他们尝试和验证。

当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创建自由生长的教室不仅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更需要具体方法的支撑。比如:重新规划教室空间,设置更富弹性的学习区域,如增设科学探究区、艺术创作区、安静阅读区等,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空间;尝试将更多真实问题引入课堂,如社区环境问题、校园文化建设等,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改进评价方式,用过程性记录替代简单打分,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改变自己的心态,给予学生更多信任和等待的时间,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生长的内在力量。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我们需要用智慧的眼睛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用耐心的等待陪伴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用专业的能力支持每个孩子的发展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生长"的教育理想。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寅春西路99号 网站版权:南京市晓庄小学 电话:025-8536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