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99
为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推进“自动课堂”下“小先生制”的研究,12月10日,孙婷婷老师于三(4)班执教《间隔排列》。
课上,孙老师从神秘的礼物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是一节找规律的实践课,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接着在动物乐园中,孩子们去寻找“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依次重复出现”的数学现象,比较总结出排列的共同点后,揭示学习主题。在研究1-1中请学生用正方形和圆形创造间隔排列,组织交流后请学生比较每组间隔排列中圆形和正方形的数量关系,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索两个问题:(1)在两端图形不同的情况下,为什么正方形圆形个数相同?(2)在什么情况下正方形的个数多出1个?在什么情况下圆形的个数多出1个?这里孙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观察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中着重引导学生把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一一对应的进行分组,按要求一组一组地圈一圈,结合学生的操作,进一步明确:把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一组一组地圈一圈,最后多余的是哪种物体,该物体的个数就比另一种物体多1。在研究2-1中,孙老师给了学生10个正方形,通过画一画,去判断圆形可能的数量。整节课,孙老师用引导式提问,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说自己的思考方法,突出观察、比较、归纳、对应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
课后,中数组老师对孙婷婷老师的课进行了研讨。李聪老师指出从新课标来看,这节《间隔排列》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空间观念。通过观察实际情境中的、生活中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引导学生感知数量关系和图形特征的联系,为发展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孙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引入,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环节紧凑,由浅入深,从观察排列特点,到通过动手操作创造间隔排列、小组讨论来探究规律,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将正方形、圆形数量整理到表格中的环节, 学生通过对比自然有了分类继续研究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探究精神。在课堂上,孙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多次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合作能力。练习环节也十分有趣,用游戏的形式,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在其中。赵蕾老师认为本节课孙老师通过“神秘礼物”引入新课,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参与度。在新授环节,孙老师通过兔子乐园图、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间隔排列的规律,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理解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的突破是本课的亮点。孙老师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并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解释这些规律。这种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识。
在我校校本教研主题“自动课堂”研究指导下,在班级小先生的实践探索规律的活动中,以学促教,师生均有成长与收获。冬日共研,催开一树梅香,追梦数学,沉醉一路芬芳。
图文:赵蕾
一审:教务处
二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