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9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让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读《教学勇气》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苏维嘉
本书建立在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之上: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帕尔默引导教师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他也号召有关的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支持教师。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如果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
帕尔默的书总是使人激动、令人感动。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教书的对象是孩子,所以教书的目的是做一切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学到知识、找到理想的事情。不能因为教书是我的职业,自己就把一切教学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去。
在教学的方式上,帕尔默要求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可怕的语言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
读过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不由掩卷深思,不由得慨叹道:教学,真的需要勇气,打开我们的心灵,唤醒真我的灵魂,在那新课堂的空间,构建一个教学的共同体,在那伟大事物的圆圈,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一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
一、有勇气洞开自己心灵。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在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不光在教学上如此,生活中应该也这样,喜欢某个学生,我只是悄悄藏在心里不敢说出来。看完此书,我才明白,开放心灵很重要,我于是向误解我的学生发了一封信,如实说了自己心理感受,对他的喜欢,对他恨铁不成钢的厉声批评原因。这位学生竟然与我成为朋友,语文学习特别努力,成绩也好。亲其师而信其道,最高的艺术是与心灵相通。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鼓起勇气开放自己的心灵,为了构建最佳的学习共同体。
二、有勇气构建共同体。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直奋斗在教育的最前线。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样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学,到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模式教研,总以为自己已经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读到《教学勇气》,方知自己的卑微之处。我应该有勇气去创建最佳的学习共同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三、有勇气去寻求"伟大事物"。
我们的教学生活很繁琐,尤其又兼有班主任的职责,从上班到下班,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能静下心来备课,着实很难,这就要教师鼓足勇气、挤点时间唤回自己真我,唤醒自我教课的灵魂,凝聚在备课舞台,精读课文,钻研教材,查找资料,寻求伟大事物的影踪,我们尽力而为,要做那孙悟空,拥有那火眼金睛。
然而,自我的力量是薄弱的,还得有勇气敞开自己心灵,与同事构建一个共同体方可凝聚力量寻找到"伟大事物"的影踪。不要关上门教学,那样心灵就会枯竭,自身就会不完整。自己充分准备,加上同事间的交流。如果建立"明确委员会"更好。
四、有勇气反思自我教学。
有时候,伟大事物在胸。然而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当提问起来的几个学生都无法答出令教师满意的答案来,教师就会恐惧。这时候,需要反思,需要我们拿出自己的勇气来面对课堂上的恐惧场面。不要为了完成任务,不要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只要有勇气反思,就会有精彩,就会听到美丽的花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的服务于一种美好的事业。教育是人类一项美好和永恒的事业,教师是"最光辉的职业"。因此,作为教师要鼓足教学勇气,选择教育、投入教育、幸福教育。
润语无声,启智于幼——《教师的语言力》读后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潘文轩
作为一名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在教育的初始航道上摸索前行时,有幸邂逅《教师的语言力》这本书。它宛如一座宝藏,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语言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恰似一双隐形却强而有力的翅膀,能够助力孩子们在数学学习的天空中顺利启航。
一、童趣导入:唤醒数学兴趣
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的游戏氛围踏入小学课堂,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充满童趣的导入语言对吸引他们参与数学学习尤为关键。“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奇的数学王国,那里有好多有趣的数字宝宝在等着和你们交朋友呢!”这样的开场白,瞬间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
在教授“认识1-10”时,我会说:“数字宝宝们可调皮啦,它们藏在了我们的教室里,大家快来找找看,谁能第一个把它们找出来?”孩子们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兴奋地在教室里寻找写有数字的卡片。这种富有童趣的语言,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孩子们数学学习的兴趣之门,将他们引入奇妙的数学世界,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初步感受数学的魅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耐心引导:明晰数学概念
一年级的孩子思维较为直观、具体,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我运用耐心且简洁易懂的语言去引导。比如在讲解“加法”概念时,我会拿出3支铅笔和2支铅笔,说:“小朋友们,看老师这里有3支铅笔,又拿来了2支铅笔,现在一共有几支铅笔呀?这就是加法,把3和2合在一起,变成5,用算式写出来就是3 + 2 = 5。”
在认识图形时,我会指着长方体的盒子说:“小朋友们,这个盒子长长的、方方的,它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就是长方体哦。大家摸摸看,感受一下长方体的样子。”通过这样直观形象、充满耐心的语言引导,结合实物操作,孩子们能够逐步建立起清晰的数学概念,仿佛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个数学模型,为他们进一步探索数学知识的海洋筑牢根基。
三、积极鼓励:激发数学潜能
一年级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老师的鼓励。“你真聪明,这么快就数对了小棒的数量!”“你的小手举得真高,回答问题的声音也很响亮,太棒了!”这些简单的鼓励话语,能让孩子们脸上洋溢起自豪的笑容。
在一次数学课堂上,有个孩子平时比较内向,很少主动发言。当我提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时,他犹豫着举起了小手。我立刻请他回答,他回答正确后,我高兴地说:“你今天真勇敢,回答得又非常准确,老师为你骄傲!以后也要像今天这样积极哦。”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在数学课堂上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积极的鼓励如同温暖的阳光,洒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驱散他们内心的胆怯与不安,激发他们无限的数学潜能,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敢于尝试、勇于探索,收获更多的成长与进步。
我将把书中所学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充满童趣、耐心引导与积极鼓励的语言,陪伴孩子们在数学的花园里漫步,精心浇灌,静候每一朵数学之花绚烂绽放,为他们的数学学习生涯开启美好的篇章,助力他们在数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