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38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做好“开门七件事”
——读《做一个成长型教师》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许哲婷
最近读了冯卫东老师的论著《做一个成长型教师》。书的扉页上,铿锵有力地写着这样一句话“教师是教人成长的,自己也必须不断成长”。这简洁而深刻的言辞,对我们青年教师而言,不仅是一份期盼,更是一种鞭策。正如先贤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作为教师,特别是新一代的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与智慧。
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冯院长现身说法,通过叙述自己成长的故事,让我们感受他的人生体验和阅历;第二部分,讲述了教师要想不断成长,必须“”学、行、思、著、晤”的成长“五字诀”;第三部分,分析总结了优秀教师的成长模型,旨在帮助我们老师更
快、更好地成长。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值此机会,我就和大家具体分享我的阅读感受:
冯老师的《做一个成长型教师》第一部分他将教学理念巧妙地与日常生活中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相联系。这七个元素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教师成长的隐喻。
“柴”:教师的热情与动力。
在冯老师看来,教师的成长首先源于内心的热情和动力,这如同烹饪中的柴火,是驱动教师不断前进的原始力量。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对教育有持久的热情,对学生有深厚的爱心,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活力。从前的我一想到嘈杂的课堂、顽劣的学生、声嘶力竭如同战斗的教学,想到疲惫一天又要循环开始,便不由一身冷汗。于是我就尝试着改变,在生活中,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看着学生觉得可爱了,课堂生动了工作也觉得有了劲头。我们的学生不是不可爱,是我们的心将他们拒之门外。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生命影响生命,灵魂唤醒灵魂。所以当我们心里有阳光、有花朵,对学生对工作有感情、有热情、有激情的时候,学生对我们也会一样。
“米”:教师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冯老师强调,一个成长型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以及良好的教学技能。在我看来米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食,对于教师来说,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就是我们的“米”,是我们进行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基石。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就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油”: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习。
油在烹饪中起到润滑和提味的作用,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持续的专业发展和学习就是我们的“油”。我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通过参加培训、阅读书籍、交流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盐”: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对于教师来说,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我们的“盐”。一个成长型的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对自己的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负责。
“酱”:教师的创新与实践。
对于教师来说,创新和实践就是他们的“酱”。我要向冯老师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创新提升教学效果。这种创新和实践的精神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醋”:教师的反思与自我批判。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和自我批判就是他们的“醋”。读了冯卫东老师关于“醋”的解读,我认为教师应该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进行改进。之前班上总是有一部分学生成绩上不去,表现有:不听课,每次上课的时候总是以一种呆滞或者迷茫的眼神看着老师,有的甚至和老师在课堂上抬杠,不做作业,或者敷衍了事。于是我开始反思,不断去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吸取教学经验,努力将知识点讲细讲透。我认为,学会思考是每个老师最大的财富。
“茶”:教师的生活情趣与人文素养。
在我看来,良好的生活情趣和人文素养也可以使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和愉悦。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有可能会造成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我们要多鼓励学生,给予学生自信心。一个总是低着头弯腰走路的孩子,他的骨骼必然会变得弯曲,孩子们需要昂起头来走路,需要昂起头来做人。
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冯卫东老师找到了教育的真谛。也让我感触颇深。教育不仅仅是学校里的课堂教学更是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生活能力,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独立学会感恩、学会承担责任。这种全面的教育理念让我如如获至宝。冯卫东老师的故事还让我看到了教师职业的艰辛和付出。教师不仅要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需求。他们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冯老师的《做一个成长型教师》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教师的成长。通过“开门七件事”的隐喻,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各个方面。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会努力将这些理念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成长型教师。
《教育的一百种可能》读书心得
——探索李镇西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道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王姝悦
最近,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一百种可能》,深感这本书的启发性和实用性。它不仅挑战了传统教育模式,更为我们打开了探索教育创新的大门。书中每一章都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考,让我不禁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和未来可能性。
一、启迪智慧,播种未来
在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下的“好学生”。他引导我们思考教育的初衷,探讨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关注学生的情感与社会能力的发展。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特别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习理论,李镇西老师指出,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变革与能力的提升。他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强调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学习节奏。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兴趣小组和选修课,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到自信与动力。李老师说:要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要认真,就一定能够贏得别人的尊重,也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当年李老师班上的学生,现在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他们遇到人生挫折和困难时,都会想到李老师说过的一些朴素的话,想到李老师的为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立德立言立功,这种用行动来诠释爱的方式便是最有持续性的激励,也是最有力量的激励。
二、创新教学,师生同行
这本书中介绍了多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李镇西老师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这些方法在实际课堂中的有效性,强调通过项目驱动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可以围绕社区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李老师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伙伴。通过建立开放的课堂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信任与良好的沟通,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李镇西老师常对学生说:“你经常参加体育比赛,其实人生也是一次一次的比赛,哪能次次都赢呢?但如果能够经受住失败,最终就一定能赢得人生。”此外,李老师鼓励学生:“人生总会面对许多的第一次,要勇敢尝试。努力过,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经历。”诸如种类的话语,让我看到了李老师对学生的耐心教育,给了我更多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李老师还带学生去岷江一起戏水, 和学生在黄果树瀑布游玩,他中午不间断地给学生朗读励志小说,课间和学生一起玩,种种为学生付出的辛劳,让我看到了八十年代教育的淳朴和李老师纯洁的教书育人的心灵。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应该为这种精神和情怀而不懈努力,不为别的,只为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家庭共育,社会齐力
李镇西老师强调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通过结合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李镇西老师分析了不同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呼吁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比如,家庭可以通过定期的读书时间和讨论活动,增强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同时,李镇西老师还提到,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为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社区活动、志愿者参与等都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实践能力。这种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支持。李老师说: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藏着一个你自己都不相信的“卓越的自己”。所以,我现在对学生的爱,也是尽量去发现他身上充满人性的美好品质。也许这个学生成绩不算优秀,但他或许善良、诚实、勇敢、人品好,我会尽量去鼓励他,关心他,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
四、多元评价,全面发展
在最后一章,李镇西老师对传统教育评价体系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单一的考试成绩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他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强调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等素质。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李镇西老师认为,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反馈,更是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项目汇报、同伴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帮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
在《教育的一百种可能》中,李镇西老师不仅提供了教育改革的实用案例,还激励我们反思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书中提到的每一种可能,都是对教育的深刻思考,让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勇于探索与实践,追求最终的教育理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李老师对班上同学的教育情怀,在当今这个充满了竞争的社会中仍然适应,在当今这个复杂的教育环境中也仍然适用。这本书为我提供了许多启示,让我对教育的未来充满希望,同时也激励我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