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6
为了更好地研究在高段数学“自动课堂”中“小先生制”评价标准的制定,11月20日上午,朱琳老师和刘珍妮老师先后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
首先,由朱琳老师在六(1)班执教。朱老师由“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引入,让学生通过故事初步感知“假设”的策略。在教学1-1环节,朱琳老师让学生先后练习了两种相似的题目,同为720毫升的果汁量,一种是倒入9个小杯中,另一种是导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中。在对比中学生发现,和前一题不同之处在于后一题有2种未知量,需要将2种未知量通过假设转化为1种未知量,从而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朱琳老师不断变化题目中的倍数关系,让学生在不同题型中感知,当题目中的倍数关系不一样时,我们都可以用假设的方法解决。在课上,六(1)班的学生都能做到认真倾听、自主思考,并作为小先生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节课由刘珍妮老师在六(4)班执教。刘老师由复习入手,带领学生梳理所学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引入本节课的策略。解决问题贵在理解题意,找准数量之间的关系。在1-1教学环节,刘老师出示例题让学生自主读题、分析、讨论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大杯和小杯容量之间的关系。在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后,刘老师又放手让学生尝试着寻找策略,解决问题,讲解思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彰显,教师的教学指向着更高层次的学教。
数学学习是一种“变与不变”的表达,在1-2教学环节,刘老师将例题的主要条件隐去,让学生自己去补充条件并解决问题。孩子们各种条件的添加,丰富了关系的表达形式,但始终不变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原本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刘老师的数学课堂始终关注着学生学习的样态,思考的状态,表达的形态;始终践行着“学为中心”的思考。刘老师的数学课堂做到了:把表达的讲台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发生。
课后,老师们在线上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研讨。老师们认为朱琳老师研究1-1的教学紧扣假设的策略,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表征策略的形式多样,有实物图、线段图等,朱老师通过对比不同的方法,向学生明确了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是把两种杯子转化成同一种杯子。研究1-2的设计是对1-1的评价,学生再次加深了对假设策略的理解。2-1拓展环节,学生思维活跃,达到了熟练运用策略的水平。2-2环节是对策略的梳理与反思。本节课四个环节层层深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假设的策略。刘珍妮老师与朱老师不同的是一开始就从回顾学过的策略入手,唤醒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1-1的教学也紧紧的抓住了假设这一策略,值得一提的是,1-2环节刘老师让学生自己创造题目中的条件,这样的设计极具开放性,学生也呈现出了丰富的作品,刘老师选取的作品非常具有典型性,挑选的作品里,既有对1-1新授环节的巩固,又有对已学策略的提升,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质疑、补充,学生充分内化了假设的策略,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对于两位老师的教学,作为教研组长的丁洁老师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丁洁老师认为朱琳练习的设计可再深入,拓宽学生对策略应用范围的认识。刘珍妮老师研究1-2的设计应该稍微给予学生一些抓手,补充条件时,数量关系对学生来说不难,但数据是否方便计算是一难点。
在高段数学“自动课堂”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先生们已经能够在台上思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学生之间自组织讨论,大方地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但是,学生的发言面还不够广,主要是几个表现能力强的孩子在集中发言。在课上,要激发每个孩子的学习动力,从课的设计能力到教师的教学理念上都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在教学提问中,核心问题要有针对性,有利于引发学生的主动深入的思考,在教学反馈中,应激励学生敢问、会问、乐问。
图文:刘珍妮、查健
一审:教务处
二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