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8
秋风拂穗碧波漾,教思相融促提升。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晓庄小学中语组的老师们围绕“精准作业设计,精简教学流程”这一主题展开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金蓉蓉老师、徒成凤老师和刘欢老师分别呈现一节展示课。
11月16日,金蓉蓉老师带领着四年6班学生一起,研读《王戎不取道旁李》,跨越历史长河品幼年王戎之聪慧,学漫漫人生之勤思。课堂上,金老师先从理解题目切入,解析“戎”字;再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好、读懂、读透。教学中运用三读法,引导学生把文言文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然后结合注释、利用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等方法,读懂文意;接着,小组合作练习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语文要素)。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把自己对文本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感情和体验表达出来。最后,金老师与同学们交流“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并且说说对王戎的认识,以进一步感悟文言文的魅力。
11月22日,徒成凤老师执教的《海滨小城》一课,先带领学生找到整篇文章的关键句,再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段落的关键句,通过关键句发现课文主要描写的五个场景。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上和沙滩两个场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圈画景物、说说感受、感情朗读几个步骤,由扶到放,感受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象。
11月23日,刘欢老师执教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这节课以回顾单元内容,引出课题。课堂开始,学生齐读课题,老师巧妙地讲解了“兴”字的多音,拉开了美丽小兴安岭的序幕。透过地图的幕布,学生积极参与,寻觅小兴安岭的踪迹,点燃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尽探寻的热情。引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朗读和观察图片,深刻体味着东北之地的青翠之美,勾勒出对那片林海的共鸣。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们读准字音、读好长句子,并按照时间顺序理解四季美景,找到中心句以初步感知课文。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的部分,学练结合。接下来,学生走进这座大花园,透过精读春天的小兴安岭,感受春天的景物和特色,如此循环,自学三四五自然段,通过小组互动、交流回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美的感受。在教学的尾声,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如果到小兴安岭旅游,会选择哪个季节以及理由。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深刻融合了对课文的认知,将知识与生活巧妙连接。最后,是生字的授课,巩固了学生词汇的储备,为提升整体语言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整个教学舞台在欢腾的氛围中展开,学生热情洋溢,授课成果显著。
课后老师们在教研组长佘余华老师的组织下共享教学心得、互通教学智慧。
金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一课值得我们学习:一,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二、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三、最值得称赞的是在学生朗读方面的培养,朗读过程中,注意了不同的朗读方式,有带拼音读课文,有去掉拼音读课文等,让学生一点一点地把握住古文的阅读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练习,熟读成诵,读中理解,读中深化。
刘老师执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抓住作者对小兴安岭的整体评价,通过文本赏读、评析等形式,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进行语言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景。教学过程中以读代讲,通过圈画关键词、想象画面、带着体会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感知小兴安岭的美丽。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文字优美、情境交融这一特点,还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的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入情入境。刘老师注重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在学习夏天一段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按照学习春天的方法,自学自悟,适时地进行引导,通过对重点词句的体会,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让学生学有所得。
徒老师执教的《海滨小城》第二课时,紧扣每段的中心句学习课文的4-6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围绕庭院的树多来写,介绍了树的品种多、叶香浓、花如云,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如云的凤凰花的美丽,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树多。5-6自然段让学生采用刚才学会的方法自学后交流,先扶再放。最后的小练笔环节,出示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超市购物场景,围绕“节假日的超市真热闹”写一段话,先集体交流有哪些角度可以写,再让学生动笔,学生有话可写,乐于表达。
此次公开课既是对课程内容的一次生动演绎,更是对“新课标”和“任务群教学”的实践。这次教学活动为学子呈现了一场充溢文学气息的知识盛宴,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实践与展示的平台。愿这样的教育交流平台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启示,共同在教育的征途上前行,携手为学生铺设更为富饶的知识康庄之路。
图:佘余华
文:金蓉蓉 徒成凤 刘欢
一审:教务处
二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