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46
8月13日上午,南京晓庄小学四(5)中队的少先队员来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寻觅金陵城的非遗、民俗与建筑之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南捕厅甘熙宅第内,甘熙宅第又称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南京老城文化的见证和缩影,是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的重要展示地。
进入民俗馆之前,队员们在一处古典园林式的背景墙合影,讲解老师介绍古人的造景方式,看似随意实则远中近景层次分明丰富,色彩淡雅,像一幅水墨画一样。
首先,队员们参观了“金陵繁会 城南遗风——老南京民俗展区”。在赛龙舟、猜灯谜等多媒体游戏中了解“我们的节日”、南京地区传统节俗场景,体会四时八节的习俗。通过琳琅满目的展品了解老城南市井生活、婚嫁育儿习俗。在“城南十八坊”模型前,队员们感受到老城南的历史沧桑。
接着,队员们参观“金陵瑰宝 世续繁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绒花、绳结、面塑、剪纸、布艺、葫芦画、抖空竹等手工艺品吸引了小伙伴的眼光,大家根据兴趣纷纷进入工作室,观看现场制作,了解相关民俗。讲解老师重点讲解了秦淮灯彩、绒花、云锦非遗作品,在“南京非遗鉴赏”魔屏展厅,小组派代表介绍一项非遗,不仅增长非遗知识,还收获了团队精神。
后来,他们参观“金陵名宅书礼传家——甘熙宅第历史文化展区”,甘熙宅第建筑特色南北交融,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马楼”的浑厚大气。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友恭堂”,友恭堂包括它里面摆放的家具的制作工艺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队员们还了解到“津逮楼”的故事,在多媒体影片了解了甘熙宅第内建筑与艺术的故事。此外,甘熙故居的防火防水等消防设计,楹联艺术,“坐南朝北”、“四水归堂”等设计都蕴含了古人的建筑智慧。
最后,大家最期待的制作红灯笼环节。简单的材料包,制作起来并不简单,感受到传统艺术之美后,制作起来加了不少感情,捧着红灯笼,满满的成就感,队员们收拾好垃圾,最后合影留恋,结束了本次活动。
通过今天的游览,少先队员们领略了传统民居建筑的优雅精致,阅读一个千年家族的兴衰历史,感受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了解南京多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本情况,纷纷写下内心的感慨:
俞欣妍:
本次活动,我了解甘家历史和甘熙宅第的由来:清朝乾嘉年间,甘熙的祖父甘国栋因经商致富,率甘家搬迁到南捕厅。甘国栋去世后,长子甘福(甘熙父亲)修建宅第,后来经过甘熙的续建扩建,成为左右两组各五进的广大宅院,这是南京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多进穿堂式晚清私人住宅,俗称“九十九间半”,成为南京的著名景观。
庆航:
在甘家大院的花园中,还建有一座江南著名的藏书楼,曰“津逮楼”。“津逮”二字,典出自《水经注.河水》,意指求知的入门之路。甘家自甘国栋及其子甘福起,均嗜好藏书,工于鉴赏,历游江浙诸地,遍寻善本,进而仿浙江天一楼之制式、格调,筑楼以藏。
史梓昱:
非遗展馆,我看到了世界非遗——南京云锦,“孔雀妆花云锦烂,天上云霞人间织”,其木机妆花织造技艺至今无法用机器替代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格调高雅,织造中大量使用金银线、孔雀羽等珍贵材料使色彩更富于变化更显金碧辉煌,有着“寸锦寸金”的美誉。
徐梓皓:
通过今天的游览,我了解了金陵名宅,书礼传家的甘氏家风家训的时代价值;认识南京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认识,了解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友恭堂”的寓意。“友恭”二字典出《左传》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取家族之中、兄弟之间上友下恭之义,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夏静萱:
在展厅中,我看到一些有趣的老南京育儿生活器具。一件“拴孩石”格外引人注意,这是过去由爷爷或者外公打制的石制小狮子,把它与娃娃拴在一起,既保证安全又起到逗趣、避邪的作用。虽说这次去甘熙故居的时间并不算久,但我从中知道了很多南京特有的民俗文化手工艺术,让我颇有感触。
谢梦琦:
今天参观甘熙故居,一进门就发现里面古色古香,很有古文化的味道,在平面布局上,有四条独立的中轴线形成四组多进穿堂式的古建筑群,四组建筑之间有备弄和腰门相连,同时所有后门都与后花园相通,用现在的设计思路来看,仍然显现出合理性和科学性。
王葆源:
甘熙是清代南京著名学者与藏书家,其故居位于南京中华路南捕厅十五、十七、十九号,及大板巷四十二号,所存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左右两组各为五进,俗称“九十九间半”,实则在百间以上。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是北京的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官僚府第是曲阜的孔府,九百九十九间半;而南京的甘熙故居就是中国最大的平民住宅。
夏铭圻: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了解到原来甘熙故居的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高升。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
曹雨青:
在非遗馆,我尤其喜欢绒花。绒花为南京传统手工艺品,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以蚕丝染色成绒,再用钢丝勾条制作而成。每逢“一事三节”(即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中秋),民间普遍有用绒花作装饰的习俗。南京绒花的题材多以花鸟鱼虫为主。明清两代南京绒花生产盛极一时,城内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被称为“花市大街”。
宋雨辰:
走进民俗馆,我了解了南京人充满艺术性的生活方式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比如贴春联、祭祖、饮屠苏酒,比如逛灯节、食春盘、拌什锦菜等。南京地处“吴头楚尾”,各地风俗兼收并蓄。元宵灯会、端午龙舟竞渡、中秋赏月……这些充满世俗情趣的传统节俗,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丰富的表现形态。
郭雅轩:
今天参观了民俗博物馆,整个建筑群的砖雕门额、花厅、绣楼等基本保存完好。门前的楹联“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梦;志存淡泊,风雨人生一部书”,以及大厅中悬挂的“友恭堂”匾额、“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堂联,很好地概括了它的历史和主人的精神境界。以“友恭”为家训,产生凝聚力,使得家族和睦。
尹奕涵:
我喜欢传统文化,今天感受最深的是家训家风,甘家迁至南捕厅之前的家训是“施敬”,其出于《礼记·檀弓下》,意思是施行庄敬之教,使人知礼节,以达到人与人之间恭让、忠信的目的。“友恭”的核心精神是儒家的“孝”,倡导和约束家族成员,父慈子孝、兄弟和睦相亲。“友恭”的扩展精神是“义”,倡导和督促家族人士行善举、为善事,造福乡邻。
熊膺:
通过今天的参观,我在讲解老师的解说中了解到了古建筑防火、防盗、通风、纳凉等建筑设计技巧,体会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凝聚了中华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甘熙宅第建筑均有高大的后沿墙分隔内外,每进房屋都有高过屋脊的马头墙,如果发生火灾,可以有效阻断火势的蔓延,不会波及到邻近房屋。
魏昊逸:
参观甘熙宅第,不仅领略了传统南京民居建筑的优雅精致,我还了解甘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历经二百多年风雨的甘熙宅第,是南京的一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它本身所蕴含的建筑艺术及发生其间的人文故事,都引人驻足。在这里,我感受到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我们要好好守护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弘扬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非遗项目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图文:四(5)中队
一审:大队部
二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