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42
时光阑珊而过,转眼又是春。万物复苏的季节,洋溢着美好的诗意。在这美好的时节,南京市晓庄小学中高段语文组全体语文教师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三年级组为大家带来的两节课。
3.22上午,霍姗姗老师在“简约语文”理念的引领下,结合自己所主持的区级规划课题《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精准教学的实践研究》,呈现了一节以“‘精准’”语文——精巧设计,讲练结合”为主题的研究课例。霍老师执教的课文是《花钟》,这是一篇科普小短文。课的一开始,霍老师以各种样式的钟的图片导入,明确“钟”的概念,即能够告诉我们时间的事物就可以称为“钟”,再引出课题,避免了学生混于形式理解花钟。在字词教学环节,霍老师抓住“芬芳”二字,由字音、字形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最后指导书写,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流畅。整节课,霍老师巧妙的使用课本插图,完成了“识花”“识时”“入心”三个重要板块的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表达的精妙之处,并利用这些“小细节”完成背诵与仿写的练习。
王丹老师执教的是《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这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单元课文。王丹老师在课堂上紧密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设计教学。课堂开始便以视频动画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创设了巴巴爸爸会变形的课堂情境。接着通过朗读“我”变成一棵树时的重点语句,了解“我”变成一棵树的想法和过程,感受想象的魅力,发展语言积累能力。接着默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打开想象的大门。并在交流中感受想象的奇特,发现顺着事物的特点或加入人物的对话进行想象,发展语言品味能力,从而习得想象的方法。最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我最想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并尝试说一说,发展语言积累与表达的能力。整节课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研”同步,方能稳步提升。两节课例后,同教研组的老师们也投入了相应的研讨之中:
三年级:
霍姗姗《花钟》评课
优点:
1、设计精妙,讲练结合,板块清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教师教态亲切,语言幽默,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2、以花为钟,以图为引,让学生借图识花,用图识时,看图入心。巧妙利用文中插图串联各环节教学,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找到9种花——对应的开放时间——理解花钟的由来。让学生在主动地学习氛围中发现潜藏在图文中的小秘密,既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感受到课本编写排版的精心,又体验到了奇妙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科普文教学呈现得生动有趣。管中窥豹、见微知著,如果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在这样的情境中愉快的学习,也将在学生的心中打好语文学习的愉快底色,这样的兴趣、惊喜也将成为孩子们往后很多年爱上语文、爱上学习、不断挑战的不绝动力。
3、化繁为简,难点巧妙化解体现了灵动的教学机智,如学习“芬芳”一词,巧借文中的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带领学生实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关注前两个词写话的数量多、姿态美、颜色多,再结合写作经验,理解芬芳描写的是话多的“香味”。从认读到理解,再到书写,一气呵成,精准高效。
4、关注花开时间的细节表达,如:凌晨四点、七点、下午三点左右……教师在学生交流汇报时间词语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词的精准和严谨。在教学文中拟人句式时,能利用诗歌创作的对比发现事物表达的多样性,实时降难指导背诵,并充分考虑到课后习题的难度,有效结合春游的所见——郁金香、垂丝海棠融入,学生表达也呈现出多样性,有效完成目标计划,实现了讲练结合的目标。
建议:1、朗读指导可以再细致些,形式多样些,让课堂上书声琅琅。
2、教师即兴创作诗歌时,可以把“开了”字幕打上去。
王丹《我要变成一棵树》评课
优点:
这篇课文比较长,在交流时能借助多媒体将长篇教材分段处理,引导学生有序表达。
能关注习作单元的特点,在教学时有指向习作指导的意识。
情境创设符合童趣,激发了学生阅读交流的兴趣,并且能做到首尾呼应,让整个情境完整串联。体现了课程实施的情境性。
关注到了单元整体的教学,在课堂上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穿插。
建议:
板书可以指向方法的提炼而不是内容的提炼。
对学生的表达要注重规范性和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尤其是学生现场表达发生偏移时,要能及时把他们拉回来,如:变成一条蛇去吃其他的动物,将丰富的想象变成了跳脱实际的欲望表达。
四年级:
评王丹《我变成了一棵树》
一、版块划分清晰
整堂课,王老师围绕“变”,安排了四个版块,每个版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指向单元是课时目标。“感受变”版块,通过动画《巴巴爸爸》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想象的神奇。“怎么变”版块通过对第四自然段的朗读和理解,让学生习得想象的方法之一——顺着特点想。第三板块“感受有趣”,让学生默读课文,继续发现想象的方法,为练笔铺路。期间还使用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让学生深入感受方法。最后练笔版块,先让学生说,打开思路,再进行写。一点建议,PPT上显示的“环节一、环节二……”建议改为“板块(任务)一、版块(任务)二……”
二、目标指向明确
整节课的目标非常明确,感受想象神奇,学习想象方法,应用方法进行想象。任务指向就是想象,没有多余内容。小建议: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如果课堂内容能够更多的关注到想象写作方法的指导,在总结时不仅仅停留在内容上是不是会更好。
三、情境设计有趣
一堂课,不只看教学设计是否完美流畅,更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获得了真实的发展,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展现了思维品质,想象活力和学习热情。我们认为这节课王老师做到了。整堂课,课堂氛围活跃,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且思考,课堂闪现着思维的火花,涌现出许多奇特丰富的想象,成就了一堂有温度的语文课。
以上是四年级组针对王老师的课堂一些想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霍老师《花钟》
霍老师的课目标明确、板块清晰、层层推进。抓住“花不同”和”开放时间不同”,突破了"花为什么可以作为"钟"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花钟”,同时也为第二课时教学做了完美的铺垫。在体会语言板块,霍老师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拟人这种语言表达的好处,并且通过小练习加以运用。霍老师的整堂课干净利落,处处渗透者学习的要点,教师教得尽兴,学生学得开心。一点小建议:如果在品味语言那个板块让学生多读一读就更好了。
五年级:
霍老师《花钟》:
三年级的学生自主完成识字任务,朗读课文,并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阅读全文感知花钟与花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什么是花钟,为后续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第一板块“识花”和第二板块“识时”的学习,初步了解了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通过图片和文章内容梳理出每种花的花开时间。并通过句子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写法的精妙,在通过仿写,学习运用作者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看出霍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很强且对教材的把握十分精准。
王老师《我变成了一棵树》:
王老师以一段动画导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以趣味牵动学生大胆想象的心。板块设计非常简洁,循序渐进推进整节课,并与单元目标相结合引入习作例文,融入在课堂堂学习中,在学生阅读后,带着问题去寻找、去挖掘、去感受文本中隐藏的乐趣,结合方法“顺着特点”去感受作者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在学习了课文,体验了作者丰富而奇妙的想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交流。如果可以深入提炼进行想象的多种方法,教师的目标可能会更明确,会让学生学习如何想象并表达更有抓手。
教研之路,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在这春光明媚的三月,晓庄小学的陶师们愿做万紫千红中的一朵小花儿,向着语文教研的春天前行……
文字、图片:霍姗姗、王丹
一审:周静
二审:徐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