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32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你越轻 他越听
——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唐蕊
薛老师在书里写道:机械的琐碎的重复的最艰苦的,最没有写头的,就是一年级。恰好是这最没有写头的一年级,却在薛老师的笔下变得妙趣横生,让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没有做过老师这一行的,无法理解她的书有趣在哪,没有教过一年级的,更是无法知道她是怎样坚持不懈地落实看似简单的教育理念。
一、倾听——良好习惯的开端
一年级开头的第一个月是最艰难的日子。那是怎样的一群孩子,仿佛是刚刚从池塘爬上岸的一群小鸭子,嘎嘎地闹个不停。根本没有安静的时候,一个个仿佛要把屋顶掀翻了才罢休。往往要经过一个月的常规训练和强化,甚至要老师声音全部嘶哑之后,这帮孩子才稍微有了一点模样。
而薛老师首先做的就是培养他们学会倾听。学会听老师说,学会听同学说。用什么方法呢?心平气和。面对一年级的孩子,如果试图用自己的声音盖过他们的声音,只会达到声嘶力竭的状态。你越轻,他就越听。
还有一个魔法就是音乐。薛老师数次谈到她在语文课堂上会给孩子们放上一段音乐,有古筝曲《高山流水》、《苏武牧羊》,还有钢琴曲班得瑞。到一年级的下半学期,学生央求着老师给他们放音乐。音乐一起,仿佛就是咒语一般,孩子都能安静地伴随着音乐而默默地做着自己手头上的事。安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天大的难事,而薛老师却做到了。
二、兴趣——最好的老师
教师总难免有“分数至上”的观点。人格的完善,性格的培养,健康的成长,统统都为分数而让道。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格外残忍,刚刚入学就体会到了学习的枯燥。而薛老师面对优等生或是后进生,都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刚燃起来的兴趣火苗,她说:老师要做的,不是扼杀这火苗,而是应该用双手拢住这星星之火,而让其熊熊燃烧。她很少有书面作业,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明白来自于家庭的外在因素的差距,她尽力让孩子慢慢跟上来,跟不上来也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
试问我们谁可以真正做到将分数置之不理?不说来自于家长的殷切期盼,更是来自于学校,来自于教育界的各类抽考,谁人头上
悬着一把刀?为了那高分数,便有了题海练习。不说初高中,小学生在接近期末考的时候也是每天试卷满天飞,同类型的题目反复做来又做去。抹杀了他们的兴趣,再来问他们要成绩,谈何容易?从此便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阶段。唯有兴趣,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童年只有一次,失去不可再来。
我们常常为了成人世界的功利,而早早地逼迫孩子明白世间规则的残酷。要牺牲他们童年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仅为了达到大人的需求和满足。我不敢奢求我会达到薛老师那样的高度和境界,可是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深深反思:我是不是对于学生太急躁和易怒了?我是不是也应该放慢脚步,保护好他们那可贵的童心?学会心平气和。对他们,也对自己。
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张雪原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感觉自我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构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构成一套的独特的理论,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透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就应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用心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保证我们的教育充满个性,促进教育教学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审:马艳龙
二审:徐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