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110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浏览数量:44    

【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110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666666陶心书社第110期_html_5b023dc1.jpg

南京市晓庄小学是19273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9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新学期伊始,南京市晓庄小学在金立义校长的引领下,继续掀起各学科教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的新高潮。为了分享学习成果,陶心书社工作坊从第96期开始,将分期分批推送青年教师的学习心得。

学习新课标 领悟新理念 分享新体会

(十六)

艺术学科

666666陶心书社第110期_html_m14059090.png

潜心学习新课标 以美赋能新课堂

——学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有感

666666陶心书社第110期_html_m7a38aaa3.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蒋晓玲

每一段学习都是新的启程,每一段历练都是新的探索。2022年,教育部最新颁发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其中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坚持“以美育美”的育人理念,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新课标的实施,进一步指明了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向。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感触颇深。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努力让课程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与学习的内驱力。

紧密联系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和技能在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统整。

用真心真情教学。首先,要严格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准备,上最有效的课,注重育人教育,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作为一名小学美术老师,在教学中,要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心与想象力,课堂中注重师生互动,巧妙运用肢体语言和优美语言的有效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欣赏、探索、实践体验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美,感知美,同时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尝试用不同的形式创造出更有特色、更有创意的艺术作品。然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专业素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努力为学生提供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享受艺术。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将赓续新课标的思想与精神,不断充实自己,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贯穿于艺术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多种艺术,各种学科的融合,做合作型、创新型的美术教师,共同实现美育理想。


666666陶心书社第110期_html_4458708e.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林雯妮

万物蓬勃奋发季,正是课标学习时。20224月教育部分发了《义务教育课课程标准(2022版)》,我仔细研读了新课标,紧跟新时代的潮流,领会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握新方向。结合尹少淳、钱初熹等专家的解读,我对新课标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如何在小学美术中落实新课标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在新旧课标的对比中,结合这一学期的学习与教学实践,我有以下感悟:

1.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努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用真心真情去教美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好奇心和专业精神,同时要注重师生互动,肢体语言和优美语言互相结合,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要严格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准备,上最有效的课。在教书过程中特别注重育人教育,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美术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固然要不断地培养,但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举足轻重。教师要做到:会教、慧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课堂中不能再一味地灌输和讲授,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同时,能与教师在思维中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进行自学、探索美术的积极性,让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3.贴近生活。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666666陶心书社第110期_html_27d80552.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刘敏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不应该是浑浊陈腐的死水,而应该是清澈灵动的活水。研读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中认识到艺术课程标准不仅确立了对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更是我们一线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艺术新课程标准美术课程要求美术教师要具备美术素质、人文素质、跨学科素质、现代课程理念和教学评价理念与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基于“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特征,要求教师应具备比较全面的美术素质、人文素质和教学素质;基于“美术为主跨学科融合”的特征,要求美术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素质和现代课程理念;基于“以任务为抓手驱动内容学习”的特征,要求美术教师具备较为宽泛的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和美术创造能力;基于“以引领性主题整合内容学习”的特征,要求美术教师具备较高的美术素质和人文素质;基于“以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教学”的特征,要求美术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评价理念与方法。基于这样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还需要发展哪些能力呢?

首先说说课程领导能力。崔允漷老师认为课程领导能力是课程的发展能力、专业引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以一线美术教师要注重结合学校和地方资源对课程的开发、应用、实施和管理能力。理解课程,就要了解和掌握现代化课程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学习一些优秀的实践成果,了解未来发展趋势,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自己见解,便于在大单元课程实施中,确立单元课程的大观念。基于这一点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比如在执教《我设计的服饰》一课,之前可能就泛泛而谈,在执教这一节课时也抓不住重点。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背景下,可以围绕此主题设计单元课程,创设问题情境------服饰为什么如此不同?共同探讨服饰和人、历史、地理位置、文化、自然、科技的关系,可以拓展出来的内容很多,可以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是一个服饰史。第一课时,可以在了解服饰起源的基础上,欣赏了解古代服饰,并挑选出一个时代,共同探究服饰的材料、款式、作用,进而让学生了解在古时候人们的身份地位决定了穿衣的款式和布料,不同时代的礼仪、生活习惯决定了衣服款式;第二课时,可以共同探究现代人的服饰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材质、不同的色彩搭配看出人类文化和科技的进步;第三课时,可以共同探究设计师们服饰理念,他们的灵感来自于哪里?可以创设情境畅享下一季度服饰的流行趋势。服饰从最初的遮羞保暖需求----阶层划分----礼仪文化------美观方便------回归自然(融入科技),从临摹到自主设计,让学生对服饰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在其中了解服饰博大精深的文化,学习人类的智慧,既可以做到全面开花,也可以进行深度学习,基于美术学科本位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其次,要注重美术综合能力和专业发展。艺术新课标包含了四大学习领域,在四类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既有美术内部的综合,美术与其他艺术、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的综合,要求跨界跨学科的融合,这就要求我们要长期坚持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的学习,同时还要一专多能,深耕于美术文化的沃土中,发展美术特长技能和多种技能,实现美术综合能力。

只有坚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更好的与生共成长。

666666陶心书社第110期_html_m19bd8169.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范颖超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以后,我通过网络查资料和观看尹少淳教授的讲座解读,进行了学习分析,有了一些理解感悟。

回想在平时的美术课堂上,当老师命题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经常会有学生说“我老想不出该画什么才好”“太难了”“还是照着老师的范画去画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就是没有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情景,没有让其主动去思考,只顾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长久下去,只会使学生发展成墨守成规的习惯性思维。

美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集欣赏、临摹、想象、创作于一体,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感受美、发现美。

如果在美术课堂失去了释放情感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却着重在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会让学生觉得美术比语文的背诵还难理解,失去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通过新课标的学习,让我看到新的艺术课程方案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和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为此,我发现新课标有了以下几点变化:

一是核心素养内涵的“新”。新课标提出的艺术核心素养,调了课程的综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回归到学生本身,帮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提升审美情趣。

二是课程内容结构的“新”。将以往的按学习领域的划分方式转变成按艺术实践进行划分,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美术语言始终贯穿其中。从课程内容设置的顺序可以看出,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内容设定层层递进,加强了学科间相互关联,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三是教学实施的“新”。由以往按四大学习领域划分的单一的、独立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整体的、系统的授课方式,强调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及综合能力。

四是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更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五是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除了认真参与学校和教研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外,以后我还会去学校图书馆阅读教育教学期刊及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未来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快地适应21世纪的现代教学模式。


图文:马艳龙

来源:各青年教师

一审:张燕

二审:徐同涛


666666陶心书社第110期_html_19069c72.png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寅春西路99号 网站版权:南京市晓庄小学 电话:025-8536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