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97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新学期伊始,南京市晓庄小学在金立义校长的引领下,继续掀起各学科教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后本公众号推送文章所称新课标均指此版本)学习的高潮。为了分享学习成果,陶心书社工作坊从第96期开始,将分期分批推送青年教师的学习心得。
学习新课标 领悟新理念 分享新体会
(十二)
1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张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一、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目标细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关于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共有4条: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
2.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影视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4.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二、实际教学中的落实与训练
1. 细读与批注是落实的第一步
我在研读新课标时,对比了2011版的课标,发现2022年版课标将口语表达、书面表达融合为“表达与交流”,“表达”成为学习关键词。而且新课标更加注重整合。
2.低段教学的口语表达不应成为“过客”
比起以往的教学,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板块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学生二年级升三年级的转折,学生的表达能力需要一个“质的飞跃”。所以,在本学期的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重视口语表达,在表达中训练学生语言组织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例如:第六单元《父与子》的漫画,学生很感兴趣,能够简要地说明图片内容,但比较简单,有时不连贯。我在上课时,先听一听孩子们的表达之声,再提供填空式的“扶手支持”,让孩子们有话可说且有连贯的话可说,最后一幅图的猜想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开心、说得自信!
课标的理解与落实,整体改变了学习的方式,提升了学习的品质,让“表达与交流”的教学精准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让孩子们能说得准确,说得清楚,提升思维训练,为写话打下基础,还能带来生活的欢乐体验。
2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陈晨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解释了“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彰显了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核心素养中再次提到“审美鉴赏与创造陶冶高尚情操”,可见其的重要性。
随着不断的听课学习,我慢慢发现一堂优质语文课的板书是“思维”与“审美”的完美结合,许多老师,把“黑板”变做“舞台” ,展示自己的课堂亮点,这样的美,是内外兼具的。“文学鉴赏”也是审美的活动,能让孩子在多元的品评中学会文字的鉴赏,从而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对于各种体裁的文章,它们的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以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想象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热爱的感情。审美意识,它涉及着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我们心中要有这样的意识,才会逐步渗透到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点滴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力。教师需要将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同时要关注儿童的体验感,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努力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我们需要尝试着向名师学习,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着学生共同开辟出一片全新的语文学习的天地。实施新课程标准任重而道远,我们教师们也将不断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在学习道路上永无止境!
3
近期,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中“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等关键词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我对低段的识字教学进行了新的思考。
我想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应该以文化的立场来审视识字教学的本质,以科学的方法探寻识字途径,以汉字本身的魅力激发审美体验,以汉字创造过程中凝结的先人智慧提升思维水平,从而树立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坚定信心,跟随汉字进入文化的世界。
《天地人》是识字教学的开篇,其实大部分孩子在学习之前就已经认识这课的字了,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不该仅是让孩子识得这些字,而是要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汉字的一种独特魅力所在,激发识字的积极情感。基于此,我想可以尝试结合孩子的具身认知,设计一些调动学生感官的识字游戏。比如“人”字的学习,可以先出示“人”的古文字,让孩子站起来做动作模仿一下这个古人到底在干什么。孩子通过模仿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孩子觉得像一个弯腰驼背的老爷爷拄着拐杖在走路,有的孩子觉得像是古代的大臣在给皇帝提建议,有的孩子觉得像是人在劳动。通过想象,我们归纳出了汉字“人”的含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了汉字的趣味性,也发展了识字能力,提升了思维能力。
识字方法还有很多,还需不断探索,在识字教学里渗透文化启蒙,激发孩子的审美体验。汉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连接和标记着炎黄子孙共同的血脉和记忆。一个汉字可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比如“家”字就蕴含着人类的变迁,最开始我们祖先是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家,后来农业发展起来了,人们才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生活下来。
学生通过识字,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规律,再透过这些体会汉字的智慧。
图文:马艳龙
来源:各青年教师
一审:张燕
二审:徐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