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6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教学正能量 》读后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刘爽
何为正能量?与我而言,一方面具有积极正确的三观并予以传递,另一方面敢于揭露社会丑恶,维护正常社会秩序。正如清洁工带给人的正能量是作为一名城市的唤醒者和清洁者起早贪黑;警察的正能量是冲在前线维护国家的良好治安;医生的正能量是作为天使履行者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提及这些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给我们满满的安全感和崇拜感,当然还有由衷的感谢在其中。
那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中的正能量在哪里呢?
教学工作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即教师,受教育者即学生,教育影响即家庭教育等因素。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表情,会影响其他两个因素,可能切切实实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是未来的发展。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内在要求,且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那你是否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享受课堂的美好时光?你是否工作兢兢业业,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你是否注重细节,关心到每一位学生?你是否积极参加班级或者学校的活动,并乐在其中?你是否与周围的领导同事朋友相处融洽、愉快和睦?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频繁接触的是老师,学生有一定的向师性,教师具有榜样作用,与其让学生去学习其他学生的品质,不如自正其身,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就成为一位具有正能量且可以传播正能量的人,成为学生的榜样。虽说言传不如身教,若是言传身教双管齐下,岂不是事半功倍?
那这些教学中的正能量源自哪里呢?
首先,教学中的正能量源自于自身过硬的且不断充实的专业知识。
一道数学题有多种解法,或者对文段的理解有多种方式,你是否希望你的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你是否在寒暑假甚至是课余时间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现今教学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而并非照本宣科,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发展性,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学的开心,对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教的开心,了解学生思维方式的同时,又增强了自己的教学工作,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双赢的事呢?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在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急速更新的社会下,只有不断的充实自我,才能给自己在教学中的正能量增加底气。试想,如果课堂上屡次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问倒,或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只能导致对工作日益增多的厌恶感,学生也会对教师的专业有所怀疑,那要如何顺利的进行工作?更何谈正能量?
另外,了解学生的心理,也是教学中正能量的重要方面,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特别是作为班主任,如何解决学生偷懒不写作业?如何对待学生早恋倾向?如何看到学生不尊重老师的行为?诸多问题的解决,诸多正能量传递的过程,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例如我所在的六年级,依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这个时候,12岁左右的孩子处于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这时候的孩子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需要“平等”的观念。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又表明这个时候的孩子认为好的行为会使人喜欢或者被人赞赏。有了这些理论依据,为我在教学工作中给孩子传递正能量,帮助孩子改正缺点,提供了特别好的途径,更为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
其次,教学中的正能量源自于良好的道德品质。
有这样一位老师,为班级的卫生问题头疼不已,班级乱糟糟,学生乱扔垃圾而且没有学生愿意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桶,老师专门开设主题班会也难以根治。后来这位老师思前想去,决定从自己做起。首先自己不乱扔垃圾,看到地上的垃圾自己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桶,掉在地上的粉笔头也要捡起来。于是学生看到老师这样做,都学习老师的做法。主动打扫卫生,捡垃圾,这个陋习终于得以根除。这不正是老师用自己的行为去传递正能量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大教育家孔子这番话能沿用至今,说明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教学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教师传授的知识不仅是书本上,更应该是良好的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成人,如何做人。学生学会的,不仅是需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正常的智力,而应该是让健康的身体里住着健全的灵魂。这样才能使学生今后不至于迷失在社会这样的大染缸之中。有些老师总觉得自己学科知识教好就可以了,这大大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塑造。
教师宽容的对待学生,温和的对待同事,认真的对待工作……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也会变成这样的人。这样传递的正能量,有益于自身,亦有益于社会。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做一名满满正能量的辛勤的园丁,在浇水施肥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祖国的小树苗,静待树苗变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吧。
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黄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
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闲暇时,我拜读了心理学家武志红一书《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感触颇多。
近些年原生家庭的概念被很多人反复提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的生长,更多的还有在心里层面上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爱,需要被看见和理解,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对孩子来说,那就是最绝望的事情。无回应之地即绝境,身处绝境中的孩子,内心的黑暗是很难被驱散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看见和回应。“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被理解、被看见”,所有的孩子,都是透过他人的反应来看见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在积极回应和被看见的环境之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自己。
曾经,班上有位安静内向的小女生,每次大家一起做游戏的时候,她总是躲躲闪闪,不愿参与。一节课上我邀请大家一起玩“凑数找朋友”的游戏,这个游戏没有队形的限制,热情大胆的孩子们很快来到我身边和我一起做游戏,但这位女孩子即使有这个想法还是站在一边望着大家。这样的情况在以前的游戏活动中出现过,这一次我没有过多要求她,而是每次走到她面前时,会试图无意拉住她的手虽然不到几秒的功夫就会从我的手中滑落,但几轮游戏之后,突然发现他站在了队伍里,站在我的对面对我笑,和同学们手拉手一起跳着,很开心。再一次游戏时,我主动走到她面前,握住她的手,带她一起寻找数字朋友。
内向的孩子在集体中不如活跃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往往是被教师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怕“抛头露面”,但内心又渴望被关注,如果大张旗鼓的过分关注会让他们害羞甚至不知所措,他们更喜欢温和的、具体的方式来回应他们的期待。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因材施教,粗化“标准线”,内向性格的孩子本身就对自己标准高、要求严,孩子是细线条,老师就要粗线条一点,高关注会容易增加心理压力,一旦关注度降低,则会导致较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影响情绪等。教师应该主动、耐心的关照他们、走近他们,多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在陪伴的过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关注的和在乎的,他们在获得安全感之后会更加勇敢的参与游戏,更愿意表达,会越来越开放自己与其他小伙伴的相处。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而珍贵的种子,需要我们正确、细心的浇灌和呵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身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还要看到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如果只是一味地对孩子们的错误进行教育和纠正,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变的紧张而疏远,而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
图文:刘爽 黄娟
一审:马艳龙
二审:徐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