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43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以爱之微光,点亮心灯
南京市晓庄小学 任起越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教育的初心并非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播,而是在于用温度去感化一颗颗稚嫩的心灵,用爱意去渲染一朵朵洁白的灵魂。小学是一个孩子一生中的基础阶段。踏上工作岗位开始,我一直坚守着以“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的信念站在讲台上,守护着我的孩子们,努力用我散发的微光点亮孩子们内心的灯火。
缘起·我与小D的第一面
一年级开学时,我遇到了小D,一个特殊的小天使。小D性格特别内向,上课不回答问题,与周围小朋友也不合群,缺乏安全感,不同于同龄人的活泼开朗,小D给老师们留下的印象永远是沉闷内向的,坐在座位上就仿佛与桌椅融为了一体,眼神空洞,神情呆滞,同学不愿意和他玩耍,他只好孤独的守在自己小小的座位上,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第一次秋游,我见到小D低着小小的脑袋,背着大大的书包在教室门口犹豫着不肯进来,与周围的小朋友们的热闹气氛格格不入。于是我主动走向了他,从他身上摘下书包,轻轻地对他说:“小D,今天是个快乐的日子,请你和小伙伴们一起愉快地玩耍好吗?”小D沉默着没有动作,许久,他缓慢地说了“好”。在这一次秋游当中,他总是默默抓着我的手,跟着我寸步不离,我意识到这个孩子缺乏安全感,我于是全程陪伴着他。
在那一刻,我相信这个孩子内向迟钝的背后,一定掩藏着一颗炽热的善良的心,在他沉默的表象背后,一定有他深藏于心的柔软角落。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让这些孩子不再需要自我保护,打开心灵的枷锁,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善意,再以善意去拥抱这个世界。
契机·保护壳下的羞怯内心
从那次春游之后,小D开始主动与我沟通。于是,我叫他帮我一个忙:叫几个小朋友来搬凳子。小D一开始很害羞,不愿意主动找同学,显得非常局促。那天我们要上一节公开课,需要加几张椅子,我告诉他,如果能完成这个小任务,就带着他参观校园。他终于鼓起了勇气,去叫其他同学与他合作搬桌椅。之后,其他孩子们发现他并不是故意排斥他人、离群索居,渐渐愿意和他接触了。当时我的内心有感动,但更多的是酸涩——内向让这个小小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委屈和冷落,而他却仍然能保持一个善良的、感恩的心。我想,一定要让这个可爱的孩子感受到校园的美好,帮他重新树立起自信。
实践·点燃孩子内心的自信火苗
1.师爱暖心,卸下防备
为了帮助小D培养自信,我和其他老师们见缝插针,尽我们所能地叫小D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每次小D回答问题之后,我们都会自发地给他热烈的掌声,这还远远不够,为了鼓励小D能够自主的举手回答问题,我又几次邀请他做带读小老师,带着小朋友们一起朗读文章。在一节我的语文课上,一直不举手的小D,竟然主动举手了。尽管读得不算流利,我还是表扬了他举手的勇气。我看得出,他的表情自信了许多。在数学课上小D发挥出色,在老师的眼神暗示下,专心思考,终于回答出了一个有点难度的问题,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不知不觉,小D也慢慢开朗起来,开始有了自己的好朋友。
2.家爱有道,扶正青芽
家庭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学生行为习惯、情绪、性格、人格养成的因素。我与小D母亲进行了沟通。从中了解到小D的父母平时工作很忙,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关于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家长无奈表示:我们给他报了很多补习班写字班,也没见他成绩有什么起色,所以平时管教他也稍微严厉了些。我为家长提出合适的建议:小D虽然内向,但他仍然有一颗不亚于任何人的善良、勇敢的心,父母要学会循循善诱地与孩子沟通,对小D的进步要积极给予支持与鼓励,帮他获得自我稳定的能力。同时,我也鼓励孩子的父母在家多陪小D做一些亲子活动,帮他找回失落的安全感。同时,也请少给他一些负面的心理暗示,增强他的自信心和内驱力。在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小D展现出活泼开朗的一面,遇到的事情也更加主动地和父母分享。
关爱·陪伴·成长
在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教导和陪伴下,小D一点一点成长了。他不再是那个极度内敛、畏首畏尾、因为害羞而不敢和他人沟通的敏感小孩。长大是一个会生长会变化的字眼,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比喻:掉牙了、长羽毛了、褪壳了……再也找不到一样事物像它那样日新月异、从头到脚连带灵魂一起变化。
我不喜欢长大是只从新学期的第一课一直读到最后一课,从“老师好”一直到“老师再见”。
我不喜欢长大是只晓得往一处下死劲,练琴、画画、读外语或者学别的,急不可耐地往大人眼里的有出息的未来里钻。
我喜欢长大,是因为它永远新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没有一秒停止探索和进步——不断的惊奇,发芽般痒痒,快活地探头探脑。
全心全意感受长大。我毫不怀疑,每个长大的孩子都将过上不一样的生活。只要不再麻木迟钝,生活肯定不会平铺直叙,一成不变。
陪伴孩子长大,爱是永恒的主题。教育是塑造人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厚重的职业底色。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学着用一个孩子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做好温度教育,期待能继续以我之微光,努力点亮孩子们内心还未燃起的灯火,照亮他们前行之路。
当小人儿遇上虫族
南京市晓庄小学 高梓雯
不知从何时开始,班里的小孩子喜欢跑到台阶旁、花草边或是树丛处蹲下。起初只有两三人,渐渐的,人愈围愈多,里三层外三层,里头的人蹲着,外头的人弓着腰伸着头往里探。本着好奇与担心,我也三步并做两步去凑个热闹。实在是挤不过乌泱泱的小人头,我清了清嗓子:“看什么呢!”“高老师,这里有只大蜈蚣!”“不对,那是竹节虫!”我赶紧蹲下仔细瞧了瞧,确实是只长约十公分的竹节虫,我强装镇定,连忙呵道:“你们离远点!不许碰它啊!”孩子们乖巧地点了点头,但丝毫没有退意,一个女孩仰起头问:“老师,我们只看看,不碰,可以吗?”问完,三四个小脑袋昂起头期待地望着我,等待着我的回复。“行,那你们只能看看哦!”我哭笑不得地挪出了人群,将位置让给想观察虫子的小昆虫学家们。
午会课上,我又提及这只“不速之客”——“小朋友们,老师不让你们碰它,知道原因是什么吗?”孩子们纷纷竖起了小手:“因为它也是一条生命,我们踩死它,那就……那就不好了。”“虫子也有自己的家,也有爸爸妈妈,我们不能把它弄死。”“虫子身上可能有毒,我们碰了它可能会中毒!”孩子们倒吸一口凉气。
“小朋友们,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包括那些小小的虫子。它们虽然小,但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生命和价值哦!当我们看到虫子时,不要害怕或伤害它们,可以静静地观察它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学会尊重它们,就像尊重我们的朋友一样。因为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保护。”
小Z举起了手:“其实这个虫子,没有毒,它能伪装,是我们的朋友。你不去伤害它,它也不会来伤害你。”
我突然想起来,小Z非常喜欢昆虫,爸爸妈妈说小Z已经读过许多关于昆虫的书籍,家里还有好几个他亲手参与制作的昆虫标本,就连他之前完成的数学小报都以昆虫为主题!为何不请眼前这位小昆虫学家为我们做一个科普小讲座?关于昆虫这方面的知识我一定是比不过这个七岁的孩子的。于是,我邀请他在班上开一个小讲座,讲一讲我们身边的虫子朋友。
第二天午会,小Z带着腼腆的笑容走上讲台,站定,仿佛眼前的稚嫩的孩子换成了一个自信的小博士,有条不紊、滔滔不绝地为我们讲起了身边常见的昆虫——蚯蚓。“蚯蚓是一种无脊椎动物,身上是由很多环节组成。他们雌雄同体,所以他们既是爸爸,也是妈妈。很多人以为蚯蚓被切断了之后两半都能活,其实不是的,只有粗的那一半会活。而涡虫被切断之后是能够两半都能活的……”不难看出,小Z的小脑袋里住着一个奇妙的昆虫王国。请小Z回座位之后,孩子们纷纷也想表达——小K说蚯蚓不能一直被切断,最多只能被切断11次;另一位小Z说蚯蚓是靠皮肤呼吸的;小T说壁虎被切了尾巴也能再长出来……在激烈的讨论中,10分钟的午会很明显是装不下孩子对自然知识的热忱。
“其实,善待虫子,善待动物,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因为当我们学会善待其他生命时,我们也会变得更加善良和有爱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美好和温暖哦!”
是啊,在观察虫子时:
小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激发了,让他们对自然界充满敬畏和热爱;
小孩子的观察力和专注力被锻炼了,让他们学会仔细观察和记录细节,培养耐心和细心的好习惯;
小孩子对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知道了,比如昆虫的分类、生命周期等等,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孩子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了解了,让他们明白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
“春天不是读书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会对日月、星辰、花草、虫鸟,自由发问的时候,正是与万物为友的时候。就让他们在读书之余,揣着最纯洁最天真的思想,去读春天吧。
小孩子蹲下来观察虫子,我们也需要俯下身来看待他们。想起《窗边的小豆豆》巴学园的教育理念:培养有个性的孩子。在巴学园里,每个小孩子都拥有大人一样的尊重和理解,可以自由自在地接近自然、释放天性,获得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同时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我已经过了小豆豆的年纪,可我还没有过小林宗作的年纪、没有过妈妈年纪。我仍可以珍视人的天真烂漫,仍可以尊重理解每一个小朋友的脑洞和快乐,仍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朋友,仍可以做一个耐心的引导式的老师。尽管我已经是我自己了,尽管我已经被磨掉一些棱角和纯粹了。但是,只要种下一个种子,它总会发芽的,不是吗?
图文:任起越 高梓雯
一审:教师发展中心
二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