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62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走进晓庄小学,是满满的“陶味”,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根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終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 ,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 “1日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 ,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庆,然后才能海人不佬。陶先生倡导 “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乌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高实践的知识是虛的,不实用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般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 “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 ,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 ,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应该引么扬 “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 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品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响应首先把修师德放在首位的号召。一个好的师德可以净化教师自己的心灵,每天充满快乐;一个好的师德可以让学生们心存溫暖,这份溫暖激励他们朝更好、 更强去发展。和学生一起同成长,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