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晓庄】“自动课堂”下“小先生制”评价标准的思考与实践——记南京市晓庄小学中数组校本研修主题活动(六)

浏览数量:20    

【知行晓庄】“自动课堂”下“小先生制”评价标准的思考与实践——记南京市晓庄小学中数组校本研修主题活动(六)

秋天,代表着希望和收获;教研,代表着钻研和提升。跟随着秋天脚步,1027日,晓庄小学中数组全体教师齐聚三(4)班,聆听黄莹莹老师的组内课《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周长”是陌生也是熟悉的,熟悉在于生活中不少孩子对于周长有所听说,陌生在于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还是第一次。

课程开始,黄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来谈一谈自己对于周长的认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自动课堂”下“小先生制”评价标准的思考与实践(1)_html_m39037a4.jpg“自动课堂”下“小先生制”评价标准的思考与实践(1)_html_605796ac.jpg

“自动课堂”下“小先生制”评价标准的思考与实践(1)_html_19f4b4bf.jpg“自动课堂”下“小先生制”评价标准的思考与实践(1)_html_m198cb561.jpg

随后,黄老师从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方面入手。首先研究规则的图形。1-1考虑到对周长含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黄老师从描边入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等感性认识来充分感知周长。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封闭图形,黄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到起点和终点的重合。明确: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1-2黄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两个规则的多边形,利用两个规则的多边形探索出多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多边形的各边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在掌握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之后,黄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不规则图形树叶的周长。课前黄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素材,同桌两人合作,用一根细线围一围,量一量,测量出不规则树叶的周长,再思考说明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在小组合作测量树叶周长的活动中,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最后,黄老师通过一个魔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将一张正方形的纸一分为二,分成两部分来比较周长,给学生足够的的时间交流探讨,交流得出两个部分周长一样,周长与面积大小无关。

1031日,李聪老师执教了一节《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本节课中,李老师准备了丰富的学材,让孩子们学得有趣。1-1中,李老师让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与角的特点,在此总结出长方形是对边相等,四个直角,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直角。随后的1-2李老师设计了一个思路图,帮助学生更加清楚的梳理这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充分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后,李老师将其与周长知识打通,顺势而为,教授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过程衔接流畅。

“自动课堂”下“小先生制”评价标准的思考与实践(1)_html_mfc10d4e.jpg“自动课堂”下“小先生制”评价标准的思考与实践(1)_html_2b19e600.jpg

“自动课堂”下“小先生制”评价标准的思考与实践(1)_html_m3e49f18.jpg

113日下午,数学组齐聚一堂,对这两节课进行研讨。三年级老师们立足大单元进行整合,在黄老师认识周长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实在是心意巧妙,逻辑清晰。鲍婕菲老师肯定并详细介绍了三年级老师们对于单元整合课程的研究,李一郎老师认为对于单元整合可以更注重细节,教师可以将某些课时拆分以后进行教学。杨淑婷老师认为在教授这一单元时,可以设置有挑战的大问题给学生进行充足的探究。朱文瑞老师认为单元的整合应该更具有实践价值,可以多多加入动手操作环节。通过仔细研读教材,可以将某几个操作合并成一个,效率更高。

“自动课堂”下“小先生制”评价标准的思考与实践(1)_html_m323f6652.png

本次教研为大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以晓庄小学自动课堂为载体,更进一步的探索大单元下的课程整合,进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教研不止,教育方能阔步前行。愿晓庄小学中段数学组在一次次教研中迈步,共研共学,赋能提升。

图文:杨淑婷、朱文瑞

一审:教务处

二审:校长室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寅春西路99号 网站版权:南京市晓庄小学 电话:025-8536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