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68
【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95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教育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不仅来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育中,细节也无处不在。
上学期,我拜读了朱永通先生的《教育的细节》一书,朱永通先生用温暖,朴实的文字给我带来莫名的触动,书中通过大量的现实案例分析,对我们在教学中容易忽视的细节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细节背后是大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秘密,它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教育气息”。同时,我也慢慢明白,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育藏在一言一行中。
拜读完此书,原来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活动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举动,例如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温柔的轻抚、一句鼓励的话语……都隐藏着许多的学问,这些所谓的无意识其实就是朱永通先生所说的教育的细节,重视教育中的细节,就是关注教育。
随着时间不断迁移,一年级渐渐上升至三年级,短短的三年,孩子们从懵懂变成了什么都懂的“小大人”,比起一年级的他们,三年级往后也许将更具挑战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我经常问自己“你能管住孩子们吗”。实际上,我也的确遇到很多让我措手不及的窘况,孩子们在课堂上经常会插嘴、嬉闹,这让我头痛抓狂,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制止他们,因为这些插嘴、嬉闹都来源于教学的内容。在书中我明白了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管住学生,克制学生,而是要有爱,心中有爱,行为有爱,但是不能单纯靠爱,还得有巧妙的方法,那就是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用智慧的手段和方法去管理学生
教师的智慧其实也是体现在细节处,比如平等的问候、和谐的聊天,当学生在校外遇到我时和我打招呼,我也会热情地和同学们打招呼;课间时,我经常会提前进班,与他们聊一聊周末的趣事,或是询问他们有什么爱好或是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做到“与时俱进”,我想应该没有学生喜欢24小时都板着脸的老师,冷酷只会让孩子们畏惧、远离,而不会让他们对我产生更多的信任;智慧管理说起来很简单,但要把它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要以时间为尺度,坚持朱永通先生提倡的“一厘米之变”,重视教育中的点点滴滴积累,用点点星光去凝聚耀眼光芒,散发教育魅力的光辉。
书中说道:“当一个教师躲在以一己经验筑成的硬壳里,不读书,不反思,其硬壳遮蔽住他的眼界,让他见不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此把僵化的教条和自以为是的自大当成教育的全部。”我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看到这段话时都应该有一种来自灵魂的拷问——“育人者,日新否?”没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而读书恰恰是一条“捷径”。
朱永通先生的教育向美而生,作为老师,我将从细节处出发,用足够的耐心来做好每一个细节,与学生共成长!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余瑶瑶
看到《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的书名时,就在想,教育应该具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格调?研究孩子不像研究植物,有合适的温度湿度空气,种子都会发芽,在高温下,植物都会死亡,当我们试着去寻找教育的普遍规律时,会常常忘记学生的个体性,所以,我们既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有热情,要看到个体。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我们不要把教育作为一件工作,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沿着海岸步行,他们注意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沙滩上到处是被海水冲上岸的海星,不少已经死了。烈日将它们窒息在泥泞的沙滩上。剩下的海星还在用它们的臂膀拨开灼热的沙子,以延缓无可逃避的死亡。“可怕的景象,”一个人说,“但这就是自然界。”这时,他的朋友已经弯下身,小心地察看着一个海星,并把它捡了起来。“你在干什么?”第一个人问,“你不觉得这样无济于事吗?只帮助一个是没有用的!”“但对这一个来说是有用的。”他的朋友说,并且不断地把海星捡起来送回大海。
“但对这一个是有用的!”读完故事,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每一个不同的个体给予特别关注,也要保护每个人的特殊性,我认为这应该就是教育的“纯粹”之爱!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需要生长的生命体。其实无论对于课堂的教育还是生活中随时随地存在的教育,只要每个人都把孩子看做与成人有着同样人格和尊严的个体,看做一个个有自己见解和思想的生命体,以爱育爱,教育自然就有了应有的情调。
用简短的文字阐释一本书的精髓,实在难以抵达高度。只能在自己有限的认知里,做浅显的思考,期待自己在不断努力中提升。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王姝悦
吴非老师的书,只看到书名或文章题目便能深深吸引我。他的文字酣畅中流露出浓厚的真情,淳朴中饱含着一颗真挚热忱的心。有时是痛快、不留情面的斥责,有时是幽默、深刻的讥讽,更多时候是一位长者在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自己最真实的内心,表达对青年教师的亲切叮嘱与股切期望,表达对教育的责之切与爱之深。
吴非老师在序中说,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好习惯。吴非老师在文章中也多次提到“常识”这个概念。阅读整本书,也仿佛是学习、发现和审视教育常识的过程。
一、“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却难免着急、焦虑、浮躁。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一朵花儿慢慢绽放、一粒谷子缓缓抽穗。我们巴不得一棵小树苗明天就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才。我们被比作“园丁”却没有园丁的耐心与安详,我们喊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却做着竭泽而渔、毁林开荒的傻事。工业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模式,商业的浮躁与喧哔在教育中却四处可见,充斥耳目。教育何时能够真正“慢”下来?
二、“教师和学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与人的关系。”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够从心底认同这一“常识”,或许,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便都能够消逝了。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如果能够看到教室里满满坐着的是一个个比我们年幼的人、需要我们帮助与指引的人,那么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则可能少一些声嘶力竭,多一些循循善诱,少一些颐指气使,多一些春风化雨。同时,我们也能够认识到,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教会作为人的学生善良美好的品德和应对生活的常识,为学生补给终身发展的动力,而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彼此的成绩与分数。
三、“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
有的老师为了0.5分的成绩,能够当着学生的面与人争吵。有的老师为了“提高”自己任教学科的成绩,“叮嘱”学生“互相帮助”甚至亲自给学生递答案。的确有的老师为了他看重的东西,连自尊与人格也丢掉了,而且还是当着学生的面儿丢的。即使他做足了装饰、遮掩的工作,但学生还是能够一眼看穿他那些小心眼与小气量。这样的老师教育出的学生,难免沾染上相似的气质,也变得斤斤计较,不够大气。教师需要给与学生的那一桶水里,不仅应该装着知识点和应试技巧,还得有面朝大海的气度和仰望星空的魄力。
四、“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
当我读到这里时,深深感到自责与羞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是在“吃老本”, 教小学生识字、写字还用得上多少工夫?即使我们能够用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糊弄得了小学生和学生家长,也能用遥遥领先的教学成绩蒙混得了同事和领导,但是我们没法欺骗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读过一本书了?多长时间没有写过一篇文章了?讲过无数次的同一篇课文,有些许长进之处吗?较之于几年前的自己,除了年龄和皱纹的增长,还剩下什么?这些问题,只有自己能够作答。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能够拜读《致青年教师》,实数有幸。吴非老师对诗意人生的追求,对师者尊严的维护,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无不令人动容。读完整本书后的心情并不轻松,也不愉悦,更没有“完成任务”后的酒脱。相反,心中隐隐有一股力量在压制着自己,沉甸甸的。这股力量敦促着我,让我开始反思:那些关于教育的常识,我留心发现过吗?为了成为一名更好的老师,我一定继续深入思考、不断努力。
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林雯妮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对教师而言,书籍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工具,阅读是教师终身学习的途径,最近我有机会阅读到了严虎博士的《儿童心理心理学》通过这本书让我找到了很多我想要的答案。
绘画是儿童十分钟爱的表达方式,几乎是儿童的第二语言,儿童画,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体验,通过眼睛观察、大脑思考、内心感动,并结合手、眼、脑的协同作用,画下的内心情感和生活体验。然而孩子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成人面对儿童所表达出来诸多行为往往不能正确理解,自以为是的用大人的眼光理解孩子。不能正确理解孩子,便不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严虎博士的《儿童绘画心理学》便是一本帮助成人正确分析儿童画,进而理解儿童心理状况的一本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书。
书中讲述了成人分析儿童绘画的过程通常包括两个部分:对画面中构图元素的分析以及对绘画整体内涵的假设和证明。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①表层内容,即表面的话题或主题以及抽象的观念;②关联性内容,即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和完成后画面上突出的形象及有关作品的故事;③象征性内容,即被歪曲的地方,包括夸张和省略,那些地方是儿童没有说出来的,或者没有被儿童的意识所察觉到的。
表层内容有时也被称为“显而易见的内容”,即儿童在绘画中明显表达出来的内容。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儿童画了一个快乐的场景,上面写有“我爱你”字样或画有心形图案,这就是明显表达出来的内容。表层内容的解读,通常会出现在一些命题作画中,因为孩子很容易根据命题绘画出相应的作品。
关联性内容最好从儿童为其作品所取的名字或者他对作品所描绘内容的解释中加以理解。比如,一个5岁儿童的涂鸦作品很难表达出他想拒绝的情绪和他妈妈对他前后矛盾的情感,只有当他对画做出“她爱我,她恨我,她爱我,她恨我,然后她又爱我”的解释时,我们才能明白。
要对象征性内容进行解读,家长需要考虑所知道的关于儿童的每个细节,包括他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表现。成人应当基于所有有用的信息做解释,而且要谨慎行事,不要根据一张画而草率地下结论。一张画通常只能表达出一个意义,成人需要结合于所有有用的信息做解释,而且要谨慎行事,不要根据一张画而草率地下结论。一张画通常只能表达出一个意义,成人需要结合儿童的整体发展和生活经历来考虑。
研究发现,在儿童艺术表现中存在着许多普遍的象征符号,这些象征符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譬如,太阳可能代表父亲对儿童生活的影响,房子一般代表母亲和家庭生活;暗淡的太阳、月亮和雨水可能与抑郁情绪有关;锤子、刀子和其他危险的工具被认为是愤怒或被动攻击的表现。在了解儿童艺术表现的象征含义时,成人需要做一个倾听者和观察者,以真诚、开放的态度接受儿童对自己作品隐含意义的解释。
在美术教学和自己的绘画经历中,我逐渐感悟到绘画的力量对于一些人来说,是非常巨大的,甚至能够成为其精神的支柱、信念的支撑、兴趣的来源、生命的追求。绘画之于人类是极其重要的表达方式,而我总觉得缺少了童年时代美术的正确启蒙,总想追根溯源,寻找绘画真实的意义。看了《儿童绘画心理学》这本书,特别是后面关于艺术治疗的案例,让我对绘画甚至美术、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知。绘画,是孩子的另一种语言,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学生绘画作品的洞察,可以有效捕捉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范颖超
最近,我读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晚年的封笔之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凝聚着老人一生执着于教育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读来耐人寻味。其中有一篇文章《怎样培养需要人的情感》读后感触特别深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不可能单独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欢乐就在于与他人交往。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每一个眼神,甚至你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反响。”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 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再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才能快乐的成长。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他还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最精细的范围之一就是人对人信守义务。如果一个人在童年、少年、青年不愿意为他人的欢乐而奉献出自己精力的人,谈不上对信念和理想的忠诚。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使他的学生能在童年获得个人与他人深交之中的那种奉献的道德经验。”他指出:“道德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小公民厌恶并不去跨越侮辱人格的那个界限。应该说,对他人的生活采取冷漠的态度,这对少年的纯洁心灵来说,如同娇弱的身体组织经受不住烧红的铁那样,是格格不入的。当儿童减轻某人的命运、遭遇、生活负担之后,会体验到一种幸福,只有在那时欢乐才会是童年变得高尚起来。”
他在讲述小女孩卓亚的故事时一语中的地说到:“如果孩子没有生活的欢乐,任何时候也不会觉得天空是蔚蓝色的。”教育应当珍惜孩子享受欢乐和幸福的时刻。于是,我想到了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曾遇到过的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说,学生老是不带工具、老是拖欠作业,上课不认真听,经常影响别人,和同学吵架惹是生非。任我们怎么摆道理、讲事实,都收效甚微。但作者的一句话“要时刻记住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激醒了我。是啊!我们曾经也是个孩子,谁没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呢?我们常常觉得孩子所犯的错误是那么的恶劣和不可理解。于是,我们总是表现出不满和愤怒,采用训斥和惩罚,而少了一份仁爱和宽容。实际上我们仔细想一想:任何人,不管他是伟人还是凡人,都是从犯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的一点过失和错误为什么不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宽容呢?我们总是说如今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正使孩子缺少一种能震撼他们心灵的力量吗?所以对我们教师而言,宽容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种充满温情和期待的爱。我们应当善于利用它去启迪孩子的心扉。
我们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不但要关注教育的结果,更要关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孩子的发展情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