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0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浅谈如何应对六年级孩子的心理变化
—读《解码青春期》有感
南京市晓庄小学 刘爽
六年级的孩子11-12岁,小小的年纪,却有大大的想法,而且不轻易告诉你。自工作以来我便和这些“聪明伶俐”的孩子斗智斗勇,却也不乏有身心俱疲的时候。那么我就应该认真地去解读他们,解读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秘密,解读这些初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知己知彼,才能够对我的教育教学有所助益,才更能促进孩子们在这一时期朝着积极的方向去健康发展。
一、六年级孩子的普遍表现及原因
优秀的孩子让老师满心欢喜,使老师头疼的却各有各的“特色”。
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其实在发生着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在变化,情绪在变化,声音在变化,身体也在发生变化。有的男孩子因为变声,觉得自己生病了,很久不敢说话,怕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就需要进行及时疏导,孩子才渐渐接受自己的变化;女孩子也会出现身体上的变化,她们一定是慌乱的,这时候如果离开正确引导就会转变成烦恼。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是焦虑的。
由于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出现在孩子周围的可变因素越来越多,不论是膳食、出行、还是情感,如果没有一个成年人在孩子身边做及时的指导和陪伴,那孩子在这段时间的感觉一定是无助的,缺乏安全感的。而在这一阶段,正是家长眼中认为孩子“长大了”,无需关注可以各方面自理的时候,所以这一阶段的孩子也会变得敏感易怒。
这时候的他们,仍旧有着天真,好奇的性格特点,对知识的渴求,喜欢学习新技巧,喜欢有挑战性的事物,经常辩论,虽然逻辑能力还有所欠缺,重新学习与异性同学的相处,渴望异性的关注,同时也需要同性朋友的支持、理解、和陪伴。为了合群,还会经常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偶尔也有想要维护自己的面子的小谎言。
这时候的他们是青春期阶段初始的一张白纸。
二、应对策略
如果是处于中学阶段的青春期,那这些中学生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焦点。恰恰六年级还是属于小学阶段,但也可以视为小学初中的过渡期,是青春期的萌芽阶段,各方面关注的少之又少。面对繁杂的社会环境,加之自身成长中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六年级的孩子们表现出了青春初期的骚动以及些许的迷茫和困惑。我觉得六年级的青春期教育已是当前的突出问题,那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一)开展针对六年级学生的青春期教育
(1)把青春期的教育融入各学科的教育之中
各任课教师都要肩负起这样的责任,结合学生平时的困惑,时时对学生实施青春期生理、心理和道德修养的教育。做正面科学的指导,使学生认识自己身心发生变化的原因,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
(2)适时地开展青春期教育专题讲座,播放影音资料
面对学生提前发育,家庭教育不系统的现状,分别组织男、女生观看有关资料。结合六年级学生存在的哥们义气和男女生交往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向学生明确选择朋友的标准,端正交朋友的态度,结交真正的朋友。请名人做专题讲座,组织讲述成功人士青春期的先进感人事迹,告诉同学们青春期是学习锻炼的良好时期,要奋发图强、积极向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榜样的感召下,同学们把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3)注重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对个别有问题的学生,作为教师切不可莽撞而行,可通过心理咨询和家访,了解学生不听家长的意见,产生与家长、教师对抗情绪、厌学、对异性过分的关注等问题的根源。通过个别说服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别人、加强自我的控制和调节,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这样的个别问题可能一次两次也无法解决,需要教师多加关注,增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4)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运动会、篮球赛、文学艺术比赛、音体美特长比赛活动、法制小知识竞赛、 社会实践活动等的开展,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活动中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洗礼,让孩子们忙起来,在富有正能量的活动中释放自我,精神上提高自我,让课内课外学习生活都丰富起来。
(二)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双管齐下
(1)不仅要关注学习,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
现在很多家长,不要认为自己每天紧盯着就可以提高孩子的成绩,事实上这些关注是徒劳无功的,越关注,孩子越反感,越从心里拒绝发奋学习。孩子进入六年级,学习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这个阶段,孩子在学习方法,学习动力上出现问题时,家长可能根本没有办法解决。这时,不要一味的责怪孩子,应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少直面关注孩子的学习,尽管表面上不谈学习,孩子也知道这是父母心中的头等大事。家庭氛围和谐,孩子带着轻松的状态去学习,一旦孩子带着问题和父母沟通,就会让孩子觉得不自在,而拒绝沟通,出现敷衍的谈话。
(2)保持与老师的沟通
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辩证地倾听老师的声音,倾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 综合老师的意见。从老师那里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缺点,把这些当做话题的出发点, 在不经意间去引导。这其中经常出现两种相对极端的家长,一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非常完美,无法接受孩子的任何缺点;另一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都十分差劲,没等老师开口,就抱怨自己孩子的各种缺点。家长也应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正确对待孩子的变化。
(3)关注孩子的喜好
在孩子兴趣点上,努力和孩子拉近距离,取得共同点。说白了是迂回战略,做父母真的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但是一旦孩子愿意敞开心扉与家长沟通,家长就可以随时把握孩子的丝毫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掌握沟通的技巧
倾听,是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平等认真的听,应当放下手里的任何事情听孩子把事情说完,然后委婉的把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呈现给孩子,倾听的前提是尊重,就是说我们是平等的,而不是我最为家长站在至高点去告诉你这个事情你该怎么做。孩子行为的对与错,父母都要尊重,在这个前提下,非常诚恳地谈自己的见解,就到此为止。不要展现出过强的控制欲。这样孩子在自己采取行动后还会告诉你。这才是良性的沟通。
有关六年级孩子青春期心理,我会继续探索研究。但是在这一路中,始终不变的就是“爱”。教师给孩子的爱应围绕在孩子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家长给孩子的爱也更应理智。我想有爱的陪伴的青春期,一定是孩子们一生难忘的。
读《孩子:挑战》有感
南京市晓庄小学 张雪
孩子,既然是挑战,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书中提出了孩子的内外部世界的组成,内部世界来自观察和归属感,外部世界来自家庭关系。归属感和家庭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影响其实很多书中都有谈到,这本书中提出的“孩子会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从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据此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向。”这一观点开启了我新的思考方向,尤其是读了后面的章节后,让我对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我认为自己最常使用的“武器”是语言,我用语言表扬,用语言说教,每天我都在说,口头禅就是“我已经说了很多次了”……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语言是最无效的沟通方式,我们所做的不过是‘赶苍蝇’。”还有家长常说‘照我说的去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去做’。”再结合前面所说的孩子依靠观察行动,我顿时豁然开朗,明白了很多时候我总是责怪孩子听不懂我的话时,总是碎碎念时,我的语言是否真的有效,我的干预孩子是否记在脑中,我自己在教学时是否认真准备,积极投入,我在管理班级时是否井然有序,有始有终。这一连串的反问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专注、有始有终是我学到的关键词。
最后,我想说的是书中还有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是“奖赏和鼓励的区别”。作者认为奖赏和惩罚一样不可取,都不能给孩子归属感和满足感,尤其是贿赂孩子,书中特意提到了用钱让孩子做家务是不可取的。而鼓励是教养孩子最重要的部分。我们要给予孩子不同的途径和机会让他们成长,也要意识到每次的“失败”只是孩子的经验和技巧不够。另外,作者提出赞美要慎重,经常的赞美会让孩子觉得我做一件事情必须要得到赞美才行,这样并不能使孩子得到真正的满足感,赞美孩子应该用一些简单的话语即可。这又跟我以往的经验相冲突,我在课堂上会使用小组得星盖章,积满星后兑换奖状或奖品。如果依照书中的标准,其实我是在“贿赂”孩子好好学习,这并没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学习带给他们的满足感,而是享受到了我带给他们的收获感。这跟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原理一样,内部动机才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孩子尤其是低年段孩子的内部动机其实较弱,外部的刺激对他们也是十分必要的。
图文:刘爽 张雪
一审:教师发展中心
二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