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当件大事做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朱卓琦
在教育的星空中,有些思想如同恒星,虽历经时代变迁,其光芒却愈发璀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正是这样一颗恒星。重读《陶行知教育集》,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百年的教育对话,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核心理念,在今日喧嚣纷繁的教育语境下,非但没有过时,反而以其朴素的深刻,为我们提供了一剂回归教育本真的清醒良方。
一、破除“空中楼阁”: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土壤
陶行知先生最振聋发聩的论断,莫过于对“死教育”的批判和对“活教育”的倡导。他犀利地指出,传统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将学生与鲜活的生活隔离开来,关在“鸟笼”式的学校里,灌输脱离实际的知识。这种教育,培养出的往往是“书架子”、“字纸篓”,而非能应对生活、改造社会的有用之才。
“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如一把利刃,斩断了教育与生活之间人为设置的壁垒。它宣告,教育的场所不限于教室,教育的素材不限于课本,教育的过程贯穿于生命的每时每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健康的生活,本身就是最丰富、最生动的教育内容。这一思想,对于当下陷入“唯分数论”、“应试主义”泥潭的教育现状,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当我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将学生禁锢在无休止的题海战术中,剥夺他们参与社会实践、体验多样生活的机会时,我们不正是在建造陶行知先生所痛斥的“空中楼阁”吗?重读此篇,促使我深刻反思:我的教学,是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真实的联结?我是否将生活中的问题、社会的现象引入了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温度与力量?
二、重塑师生关系:从“教书匠”到“引路人”
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革命性的重新定义。他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这彻底颠覆了教师作为知识唯一权威和单向灌输者的传统形象。“教学做合一”的“做”是核心,是纽带。它要求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是善于在“做”中“教”、引导学生 在“做”中“学”的“引路人”。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你教我学”的二元对立,而是在共同的“做”——即实践、探究、创造——中,结成的“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这深刻地启发了我的教学实践。例如,在教授植物相关知识时,我不再仅仅展示图片、讲解结构,而是带领学生开辟一块小小的班级园地,从松土、播种、浇水、施肥到观察记录、解决问题,全程由学生亲手“做”。在这个过程中,我扮演的是顾问、协作者和共同探索者的角色。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责任心、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在“事怎样做便怎样学”中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情感的互动,远比单向的知识传递更为深刻。
三、解放儿童心力:践行“六大解放”的当代使命
陶行知先生是儿童身心解放的坚定倡导者。他提出的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这“六大解放”,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斗性。
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仍在无形地束缚着儿童?我们是否用标准答案束缚了他们的头脑,用过多的书面作业占据了他们的双手,用电子屏幕限制了他们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用课堂纪律禁锢了他们的嘴巴去自由发问,用繁重的学业压缩了他们探索广阔世界的空间和发展个性爱好 的时间?重读“六大解放”,我深感愧疚与责任。我开始有意识地在课堂上鼓励“异想天开”的提问,容忍“节外生枝”的讨论;在作业设计上增加动手实践和社会调查的选项;在班级管理中,留出让学生自主决策、自我管理的“空白”地带。我相信,只有真正践行“六大解放”,才能让教育从一种压抑和规训,转变为一种激发和成全,才能培养出陶行知先生所期望的“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或“人下人”。
四、培育真人情怀:教育的人文之维与创造之力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终极目标是培养“真人”。这种“真人”,首先是有人格、有操守的人。他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将“求真”与“做人”紧密相连,赋予了教育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教育往往沦为谋取优渥职业的工具,而忽视了人格的塑造与公民责任的培育。陶行知的“真人”教育,提醒我们,知识的学习必须与道德的修养同步,技能的获得必须与服务社会、献身真理的精神并行。
同时,陶行知先生极度重视“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种对普通人的创造力的坚信,是极其民主和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观。它启示我们,教育的任务不是生产标准化的产品,而是点燃每一颗心灵中潜在的创造火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为学生的创造营造宽松、安全的环境,欣赏他们看似稚拙的探索,保护他们可贵的奇思妙想。
结语
掩卷沉思,《陶行知教育集》带给我的,不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与行动上的感召。他的思想,扎根于中国大地,充满了实践的智慧与深沉的人民情怀。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或许会面临各种新的挑战与诱惑,但陶行知先生所指引的“生活教育”之路,始终是那条最坚实、最富生命力的道路。让我们怀揣先生“爱满天下”的胸襟,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勇敢地打破教育的“鸟笼”,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广阔天地,在教学做合一的实践中,共同追寻真理,学做真人,让教育真正成为一项“以人育人”的、充满希望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