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65
一块陶泥,一种技法,一次碰撞。陶艺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与普及,陶艺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为了提高美术教师专业化水平,更好地指导陶娃们进行陶艺创作,进一步促进附小教育集团“乐陶”民俗浸润课程的品质化发展,6月27、28日,附小教育集团美术教师赴宜兴参加陶艺培训活动。
此次培训邀请到了国家级陶瓷手工美术师、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紫砂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负责人任伟红大师。任老师为老师们带来精彩的紫砂制作技艺体验。
首先,任老师对制作紫砂的工具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详细说明了泥搭子、竹拍子、鳑鮍刀、牙子、挖嘴刀、开口刀、木转盘等工具使用的方法和作用。接着,任老师用搭只的侧面把适量的紫砂泥擀成长方体,拍成5毫米左右厚度的长方形泥片,然后裁切成计算好的尺寸作为杯身;接着在转盘上做好撑子,把杯身规圆、切口、施水粘接,用木拍子拍出圆弧形杯底,做足、修口,经过3次明针后,一个造型饱满圆润的杯子便展现在大家面前。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最后,
附小集团的老师们按照任大师的讲解制作紫砂杯子。课堂内拍泥片和探讨交流的声音此起彼伏,不多时,老师们面前就呈现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杯体。
此次培训每位老师收获颇丰。
教师感悟:
余瑶瑶老师:此次宜兴培训之行,收获颇丰。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课堂教学能力,自身的美术素养与专业技能也非常重要。要想学生有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这次培训也是着重培养专业技能。此次学习让我了解到了紫砂泥与陶泥的区别,泥料是基础,要想塑造好的作品,泥料要选好。对于初学者来说,工具在整个作品制作过程中也很重要,培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熟练地掌握工具的用法,很用心地在教学。制作一件紫砂作品并不容易,听老师说,单是“拍打泥片”这个技法就要练上个大半年,作为一名年轻的美术老师,更要扎实自身基础技能,不骄不躁,做好本职工作。
刘敏老师:在两天充实的学习中,两位紫砂工艺传承人悉心指导,我初步学习了紫砂工艺的用料、器形、装饰等;也了解到紫砂杯的制作步骤和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我们从最基本的拍泥片开始学起,从开始的笨手笨脚到逐渐熟练,在实操中慢慢体会指尖的艺术。泥土是一位宽容又傲娇的长辈,我们像是恭顺又激进的晚辈。我们既需要顺着这位长辈的小脾气,哄着候着;又需要在她能容忍的边界反复试探,发现她不同寻常的一面。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也让我们明心、自知,一件好的作品都是需要时间去打磨出来的,这不仅是一种传承的手艺,更是一种匠人的格物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蒋晓玲老师:陶艺是一种文化,一种心情,更是一种享受。在为期两天的宜兴培训学习中,我欣赏到了勤劳智慧的手工艺人他们聚沙成陶,抟泥成器的精美紫砂工艺品。在培训中,大师们亲自示范制作紫砂杯的步骤,我们满怀热情,认真观摩,凝神聚思,学会了拍泥板、捶泥块、塑形、打磨、封底,柔韧的泥在手中不断变化,在大师们耐心指导下,最终制作出了一只只造型各异、独树一帜的紫砂杯,它们以原始的素材传递着真实、质朴的美感。短短两天的宜兴之旅,是值得庆幸和珍惜的,我们收获着、成长着、快乐着,意犹未尽着,此次培训温暖着我们这一群喜爱陶艺的教师。
范颖超老师:通过短短几天的宜兴陶艺培训,我的收获和感悟良多。课上我们学做了宜兴紫砂壶,学会了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知道了如何摔泥、拍打泥条、压印纹、刻花等方法,其中的乐趣和技艺只有自己上手才能真正体会到;其次,观摩了任大师的精湛技法以后,我体会到做泥要比如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要有耐心,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并且要动脑筋,把握好感觉,充分地了解泥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手和泥融为一体,进而做出好的作品。
林雯妮老师:两天的宜兴之行,收获满满。培训中,两位老师为大家展现了宜兴紫砂壶的惟妙惟肖,如何将一块普普通通的泥料,通过巧手,变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学习制作最为重要的是需要静心、耐心,切勿急躁,好事多磨。在大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最终做出了一个个精致漂亮的紫砂杯。
通过这次陶艺培训活动,老师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更进一步加强了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将继续开展丰富的特色美育培训,丰富校园活动,促进陶娃全面发展!
文字:林雯妮
图片:美术组
一审:余瑶瑶
二审:徐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