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 第105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浏览数量:57    

【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  第105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陶心书社第105期_html_5b023dc1.jpg

晓庄小学是19273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9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新学期伊始,南京市晓庄小学在金立义校长的引领下,继续掀起各学科教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后本公众号推送文章所称新课标均指此版本)学习的高潮。为了分享学习成果,陶心书社工作坊从第96期开始,将分期分批推送青年教师的学习心得。

学习新课标 领悟新理念 分享新体会

十一

语文学科

1

陶心书社第105期_html_m5a24e553.png

陶心书社第105期_html_m38ad4c0b.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王丹

最近研读了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我关注到了很多新鲜的词汇和理念。尤其是课标中的“思维能力”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一、课标定义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二、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提升思维品质给出了高度关注,将思维能力作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

为何如此强调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呢?这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综合性的特征决定其对思维的要求。毫无疑问,在其他学科也会有思维发展与提升,但是语文课程更直接,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会更加显性地表现在语文的听、说、读、写各项活动中。

其次是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不可能有好的语言表达。我们在对某人语言表达表示不满的时候,常说“语无伦次”,这里的“伦次”就是逻辑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何为因,何为果,必须想清楚了,才会有更好的表达。如果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习基础和关键的话,那么语言背后的思维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有效提高

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第一,思维活动不仅存在于语文学习中,也存在于一切学习中。因此,说语文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是说只有语文学科才能对思维品质有用。是在强调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关注用语文学科的方式来提升。就如同数学教学会用演算习题的方法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一样,语文教学通过品味和锤炼语言来达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比如,阅读作品,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作者所使用的字、词和句子。理解这些字、词和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无疑是一种思维活动。不过这种思维活动对思维品质的要求不是太高。第二,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分析或者领悟出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意思。这时候不仅是接受信息,还要分析作者提供这些信息的用意何在,这就对学生思维品质要求比较高了。再进一步,我们需要勾连前面的感知,调动生活经验和阅读经历,对文本的品质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时思维是带有创造性的,要求较高。

第二个角度,我们也可以从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来进行思考,思维的提高不是无效或者低效。在语文教学中,有两种情况会对思维品质的提升无效。一是内容上的“低能量”,教师给出的思维含量不高,学生几乎不需要努力思考就可以得到结论。这样,对于思维品质的提升当然没有什么好处。二是课堂讨论的问题思维含量很高,但学生缺之思考的过程,结论是由教师提供的,这对于提升思维品质也是无效或者低效的。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将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落到实处。


2

陶心书社第105期_html_m10fb48d6.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王思睿

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一门工具性学科。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新课标以学生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提出了四个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注重对学生语文水平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下面谈一谈我的对低年段视角下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课程目标以及语文教学重点,二十年来无论课程目标怎样变化,语言运用作为最基本的目标贯穿始终。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的运用在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儿童尝试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因此语言文字的教学应当贴近生活,所教即可用于实践。

语文课程应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生活处处有语文,这也导致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就已经学会很多知识,比如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为商量。课本上出示地练习为:

  1. 向同学借的书没有看完,想再多借几天;

2、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就要开始了,但爸爸正在看足球比赛。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模仿,孩子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会与别人商量这些常见的事件,课堂上再次学习已经学会的内容,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教学也变得索然无味。语文不应当教生活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而是要挑选生活中真实存在但是无法在课外自主学会的内容进行教学。不局限于课本或者课堂上教授的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过去的课标中并不太被重视,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今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并将“思维能力”列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新课标中将思维能力定义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 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对思维的含义、特性以及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的状态进行定性,进一步强调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利帮手,包括口语交际、课文理解等等。但低年级的不必通过在课文理解上的拔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不需要孩子在一节课上就学会知识。特别是一年级,本质上学生还处在幼儿园与小学的过渡期,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一定的语文思维能力。比如一年级下册中《要下雨啦》一课,目标定在了解并知道下雨前小动物的活动特点即可。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应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生活实际运用中出发,让学生在语文中看见生活,在生活中看见语文。我们应当尽快转换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数学学科

陶心书社第105期_html_67fd3357.png

陶心书社第105期_html_m6527e943.jpg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朱文瑞

研读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让我受益匪浅感受良多新课标较之以往着重强调了如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这也是课标中对于“一会”的要求新课标还将数学核心素养和学科育人进行结合充分解析了现今课标要求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一问题为此我有以下两点感悟

聚焦数学思想汇聚实践研究

起初我看课标觉得抽象难懂但学习一些名师大家的讲座后我理解到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实质就是数学化的抽象数学的核心素养就是基于数学学习的基本思想和技能发展运用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聚焦数学问题并使得他们能结合实际进行再创造综合而言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回归儿童本位顺应现实需求

针对这三个“核心素养”的培养我认为实际上是要求我们的教育需要“儿童本位”结合我们数学组现在所研究的创意数学这一课题教师的教学一定是基于生活源于现实的我们要让孩子们从课本回归现实数学学习就是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发展的在此基础上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就需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探索发现事物例如我们是否能在玩俄罗斯方块的游戏中想到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呢我们能否说清年平年闰年与闰月的关系来理清时间的奥秘呢我们可否了解更多的数学史来帮助孩子进行知识的溯源查阅更多类似曹冲称象的小故事让学生感知重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呢.....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研究这也是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的能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将关注于试卷分数的目光更多的落在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上要将盲目刷题的功夫更多的下在如何创新整合高效评价上要使学生从被动感知世界转化为主动感受理解改变世界上

              图文:马艳龙

来源:各青年教师

一审:教师发展中心

二审:校长室


陶心书社第105期_html_19069c72.png

【】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寅春西路99号 网站版权:南京市晓庄小学 电话:025-8536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