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33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读《第五十六号教师的奇迹》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杭天
今天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就来和大家分享书中打动我的文字和作者的观点,这本书就是《第56号教师的奇迹》。本书的作者是艾斯奎斯,他198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为美国洛杉矶市霍巴特小学的五年级教师。艾斯奎斯从教20多年,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他把奖金捐给了所在学校和学生,并成立了“霍巴特莎士比亚”慈善基金。
二十五年来,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一直在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的老师,该校是美国第二大小学,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艾斯奎斯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天才与圣徒”。这是一个普通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也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和教育同行用心品读的教育书。这本书没有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也没有特别振奋人心的案例,其实就是一位优秀教师与读者的朴实对话,但却能让让读者感受到一位教师的平凡与伟大。
作者一直在强调的是,他教会了学生三样东西“信任、言出必行和终身阅读”,而且他教给孩子们的很多都是“终身受用”的东西。这四个字特别让人感动,因为现在有多少教师甚至父母,仅仅以眼前的成绩或者成功来教育孩子,而忽略了让孩子拥有“终身受用”的技能。
一、“纯粹”地投入,深度实践“以人为本”
艾斯奎斯认为: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做教育的捷径。本书就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做孩子可靠的肩膀”,如何“做孩子的榜样”,如何建立“符合逻辑的纪律”四个方面的实践案例,为我们呈现了他在班级建设中所投入的深度实践。
的确,以上四个方面无一不是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些鲜活的案例实实在在发生在56号教室,也同样可以发生在每一间教室,只要我们做教师的愿意纯粹地投入其中。
“纯粹”地坚持,深度实践“素质教育”
“方法”这一部分最令人钦佩。当我们抱怨现今孩子的阅读量不够、写作水平低下、视野相对狭隘的时候,在我们的课程计划中、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又留下多少空间令孩子提升人文修养、领悟艺术价值?艾斯奎斯做到了,在考试制度日益严谨的当下,他坚持将“阅读”“写作”“体育”“艺术”等似乎与“考试”格格不入的教育元素渗透在日常教学,着实难能可贵。
“纯粹”地行动,深度实践“终身发展”
为培养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个性和能力,艾斯奎斯运用了一切生活中可以运用的机会,旅行、电影、音乐等等,不断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教育元素。“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必将牵涉到每个人的思想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唯分数”的做法中,教育根本不可能来源于生活、作用于思想,一切如常啊!
在这本书里,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艾斯奎斯老师在教育生涯中,不断审视、反思、尝试,逐步认清了人生使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在认识到当今“速食”社会是造成孩子避免挑战困难的原因的时候,他果断地提出了“成功无捷径”的理念,培养孩子们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的态度;在教育实践中,他逐步感悟并形成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我们的期望决定孩子们的表现”“做一名智慧而成功的教师”“为孩子将来过上一流的生活做准备”“不要把信仰强加于孩子”“孩子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老师”“教孩子终身受用的技能”“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的关注”等许多先进的观念和认识。
一名好教师要成长,必须得善于反思和总结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这是教育的大智慧、真智慧。
反思现在的教育现状,为了课堂纪律,为了考试成绩,老师大多是采用批评、指责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维护学生对自己的怕,使学生因为怕而不敢违规,因为怕而努力去学习,去争取更好地成绩。试问在这样的恐惧氛围中,怎么会创造出和谐的教育?
艾斯奎斯在书中说道:“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身教重于言教。”是呀,信任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础,也是教育的起点。没有信任,何来的教育。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位平凡的老师在讲授自己这二十多年来的教育经验以及感悟,其中并没有刻意煽情的文字。但细细想来,其中还是有很多小的细节表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专注与热爱。对于艾斯奎斯来说,教书是一件让人觉得幸福的事。
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他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正如伊建立在为本书写的序中提到的,“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艾斯奎斯老师说:老师要有一点儿牺牲精神的!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总是以“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快乐不快乐。”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反之,没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作出贡献。
艾斯奎斯老师对教育的无上热情和无限智慧才创造了这样的教育奇迹,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创造这样的教育奇迹,那就必须得脚踏实地,从头开始做起!因为,成功无捷径!
细琢“为师之道”
——读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丁洁
于永正老师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偶然一次翻到,便被他的教育实践感悟所吸引。这本《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他从教五十多年的全方位总结,书中记录了他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读起来能让人心情放松。
书中第二章的开篇是这样介绍的“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难,可是如果像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乍一读到,我疑惑的是“装作喜欢他的样子”这么“不走心”吗?这么道貌岸然学生难道感受不出吗?
读完才发现是我狭隘了,也理解了什么是“喜欢他的样子”“喜欢他的行为”。于老师会用亲切的目光看每一个学生、用手势表达自己的喜欢(摸头、拍肩、竖大拇指)、大方地赞赏学生(鼓掌、表扬)、暗含“期待式”的谈话、在学习上提供帮助、起昵称、了解关注学生的在家中的信息等等,这些并不单纯是“技巧”和“方法”,背后都有“情”在支撑,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细小变化,并针对性地给出反馈,用他的爱意和智慧引导学生成长,正是他做的种种小事,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喜爱。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能只在口头上说说“亲近儿童”,我们必须付诸行动,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亲近和喜爱,即使遇到不喜欢的学生,也要尊重他,不要漠视他。
书中还提到“行无言之教”,于老师用自己教字、教作文的经历讲述了“身教”的重要影响,虽然是一名数学老师,但也感受颇深。一个说得到做得到的老师,才能让学生“听其言,信其道”。
于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了解与爱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令人赞叹,做于老师的学生一定是幸福的!为师之路,需细细琢磨,不断修行!也希望自己能够像于老师一样常有仁爱之心,成为仁爱之师。
图文:杭天 丁洁
二审:徐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