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36
【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89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读《班主任微创意》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朱琳
最近读了《班主任微创意》这本书,我颇有感触,作为班主任,常常会因为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头疼。如何顺利开展班级⼯作并能取得⼀定的实效呢?读完《班主任微创意——9招让班级管理脑洞⼤开》这本书,我不禁感慨:同样是班主任,吴晓霞⽼师却可以凭借⾃⼰的⼀个个创意实现“⽆所不能”。
全书⼀共记录了作者班级管理中的59个微创意,从开学第⼀课到班级活动的开展;从常规习惯的培养到学习动⼒的激发;从家校沟通到早恋处理;从班主任培养到⾃我管理;从⼼态调整到应考技巧……吴⽼师脑⼦⾥总有许多创意的想法,也正是这些微创意给她的班级带来了变化,也给读者带来了惊喜。
从这些微创意中,我想到了两个词:关注和爱。作者能从学⽣的⼼⾥出发,明⽩他们想要什么,明⽩现在流⾏什么,明⽩什么样的点⼦才能吸引他们,所以才深受学⽣的爱戴。所以我们应该⾛近孩⼦的⽣活和学习,蹲下⾝⼦和他们沟通、拥抱,⽤爱的名义,⽤爱的⽅式让孩⼦们感受和接受。
吴老师独特的思考力让我敬佩。繁琐枯燥的工作,学生层出不穷的问题,这些都没有让她怨天尤人。她相信改变才能创造重生,她的创意源自她拥有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唯有不断的改变,不断的突围,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改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变化。”的确,她班上每一个活动都是她精心设计的,这需要独特的思考力。而作为班主任,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很多事情不是能照搬前例解决的,我们需要对班级出现的问题及时想办法处理。
这本书就像是微距镜头下的影片,把人们平时容易忽略和不以为然的内容放大化,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反而能够决定整个画面的美感。课堂教学是对教学智慧的挑战,教师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敏锐地察觉到看不到的深层问题,并且着力对其进行思考与探索,在知识和技能的深入探究中,形成自己的智慧和独到的教学本领,才能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智慧。就像书中所写,全面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才能够称之为优化课堂。
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有独特的风景,单调的日子里也可以有诗意。或许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想一点创意,一些微小的变化就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改变。
读《班主任专业成长——100个千字妙招》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徒成凤
近期我读了张万祥老师主编的《班主任专业成长——100个千字妙招》,这本书中选择了一百多名出类拔萃的作者,每篇文章仅千余字短小精悍的内容,但却承载了丰富的信息量。里面都是优秀班主任的切身体验和至深感悟,是殚精竭虑的思想火花,是深思熟虑的真知灼见,是教育思想者、改革者、实践者智慧思考的结晶。
本书共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从修心养性、确立观念、应对挑战、认真反思、智慧成长、执著追求、酷爱阅读几个方面来整理,是青年班主任撰写书稿的标尺,也是青年班主任今后工作和写作的目标。
在读到第五辑“智慧成长”的时候,张老师提到:班级管理,方法万千,但必须有一个“抓手”。有了一个合适的“抓手”,班级管理自会事半功倍,班主任专业成长自会水到渠成。其中李习勤老师谈到了他们班的《陌上花开》,这是他们班的班报,一期期办下来,班报的厚度已经超过了《现代汉语字典》的厚度,它见证了班级的欢笑和泪水,激励了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也推动了他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脚步。各类主题的班报,带来了春风化雨的效果。为了让报纸引领青春,班主任自己也不得不阅读大量的教育类书籍,也让自己走上了专业阅读的艰辛而幸福的道路,每一期都有班主任的一篇主打文章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自己也逐渐走上了专业写作的寂寞而快乐的道路,对他来说,这份班报带给他的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幸福,也让他这位班主任走上了专业成长的高速公路。《陌上花开》就是班级管理的好“抓手”。
第二,班主任要善于聆听别人的意见、采纳别人的意见,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一个人再厉害,能力也是有限的,众人的智慧才是走向成功的助推器。其中,徐忠老师提到了他在班级管理上经常有“歪点子”,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例如班级图书角的图书经常被损坏或丢失,就让学生开始“头脑风暴”,孩子们提出了很多好办法,自己来保管,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学生们读书的热情特别高,读书氛围也特别浓厚。除了从孩子那里听取主意,他还从同事、家长以及教育书籍、杂志和网络中学来的,通过这些方法,班主任就可以得到无数个集中众人智慧的答案。
第三,优秀教师都是有故事的他们不仅用行动,还用文字去书写的自己的教育故事,让读者的心灵在震撼中走向纯净,抵近教育和专业成长的内核。在读到汪跃峰老师的文章时,他提到要做一名有故事的老师,要时刻用教育的眼光搜集各种故事,发现并挖掘故事深处的教育价值,他也开始慢慢组织整理自己的故事群,尝试用故事去说话。的确,有故事的老师是富有吸引力的,学生愿意主动与你亲近,愿意接受你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路途中的点点滴滴就像一颗颗善良的珍珠,平时我们就可以珍藏起来。
张老师的这本书中把很多精彩的工作艺术案例、深刻的专业成长故事用最富有魅力的文字表达了出来,当然还有很多其他非常实用的小妙招,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燃烧自己,点亮孩子
——读《教育的姿态》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黄娟
翻阅当代教育大师于漪等等的书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所流露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他们仰望星空,勾画美好的教育愿景,同时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努力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并竭力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翻阅着这些令人深思的文字,感受着入十多岁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合上书本,“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专辑的标题,实在就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
一页页读过,合上《教育的姿态》,嗅一嗅书香,大爱无疆这四个字悄然浮现于脑际。本书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
为人师者,我们都知道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什么是真正的懂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于漪老师的儿子患了败血症,但她却忍痛割爱,放弃陪伴儿子回到学生们的身边。于漪老师的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的,虽然她与学生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她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成长。她认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们,不仅是责任,更是她的快乐。
“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于老师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榜样。
浅谈正能量在教学中的作用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刘爽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确实,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拨开了学生心中的疑云,为学生指引光明的方向,那就此而言,我反而更加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就好像是太阳一样照亮一切。
武警官兵奋不顾身抗洪抢险,这是正能量;身残志坚的重庆小伙子以卖菜为生,这是正能量;给陌生的问路人指引前进的方向,我想这也是正能量。那正能量到底是什么?我想它包含了很多很多。
在我眼中,小到一个微笑,那也是一种正能量。我想那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笑而以,那是一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开朗、愉悦甚至是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求真的生活态度,有感染力,有传染性。有人说教师这个职业太辛苦,起早贪黑,遇到调皮的孩子还要斗智斗勇,每天都有批不完的作业,备不完的课,感觉世界一团糟;也有人说教师这个职业能够培养出自己崇拜的人,每天看着孩子们的笑脸,还有那些崇拜的眼神,感觉上课也是一种享受,享受知识传授带来的快乐。同样是一份相同的工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我想,无非是心态的不同罢,无非是你是否具有正能量的差别罢。
教师的正能量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促进作用。现今教学提倡的是以学生为本,且学生的学习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灌输式的教育,也不再是教师说一不二的专断式教学。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学生能看到,能感受到的是教师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同事的态度。待人接物是否有礼貌,对待工作是否认真,对待学生是否细致体贴。
再说小一点,路上遇到学生说“老师好”的时候,你有没有给学生回应,或者对学生微笑。或许有人觉得这无所谓,但其实不然。学生问好,或许是出于自己对于教师的尊重,也或许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及过。但学生在问好的过程中,却没有得到教师的反馈,或许下次学生就不会再如此了。但若是教师在路上主动与学生打招呼,或者微笑一下。我想学生下次遇到老师肯定是会主动问好,因为不仅仅是自己的付出有了回应,还能收到教师主动的问候,学生一定会以教师为榜样,做一位温和而有有礼貌的人。这就是教师的生活态度影响到了学生,也许教师付出的仅仅是一个微笑而已,却肯能会对孩子的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是整个学习生涯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师的正能量对教学工作以及对校风建设起积极作用。有人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是自己的爱好变成了职业,但事实上大部分人的职业并不是自己的爱好,那是什么支撑他们继续工作下去甚至是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责任,是责任感。我很庆幸我的爱好就是我的职业,工作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遇事心态好,做事尽全力,不愧对自己,不愧对他人,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将自己的生活态度传染给我的同事,带动整个团队积极向上。班主任建立好班风,首先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就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学校亦是如此。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向上的校风建设,取决于每一个人。正如学校的“蝴蝶效应”。将正能量传播出去,传染给他人,开心愉快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待每一天。
教师的正能量对自身发展起推进作用。有这样一位教师,在接触教学工作前信心满满,但真正参与工作时忍受不了每一天的批改作业、备课,学生每天稀奇古怪的问题,更难以应付每天活力满满让人头疼的孩子们,每天忧心忡忡,结果身体状况也受到了影响。如果这位教师可以正视眼前的问题,想办法去解决,结果可能不会如此。俗话说的好:方法总比困难多。如果自己的专业知识欠缺,那就需要多夯实;如果是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可以多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走进学生,尝试与学生相处。这种积极的面对生活的态度就在无形中讲正能量传播给了周围的人。对于自身而言,在知识更新急速的现今,学习也是一件让人觉得充实与开心的事情,不是吗?
不要觉得自己的正能量少,而不去传播;也不要觉得自己的负能量少,而试图让别人对你感同身受。不要吝啬自己的阳光,一个微笑、一个暖意的眼神,或许正可以驱除别人心头的乌云,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
老师,请让你的光亮照耀每一个孩子吧。
如何在课堂上提问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杨雪莉
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启发学生思想大门的钥匙,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掌握好提问的艺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的状态,从而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该如何提问呢?英国的著名教育家麦克·格尔森《如何在课堂上提问》这本书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辨力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从书中,我知道了:要想锻炼学生的思辨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我们需要提能改变学生思维的问题。在课堂上,一个时机恰当、设计巧妙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或理解的知识,从而改变他们的思维。这让我想到了在上《咕咚》这课时的一次提问,“小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这些小动物胆子小似乎还能理解,大象这个庞然大物竟然也害怕咕咚,真是搞笑。可是野牛却阻止了这场闹剧,你觉得为它为什么有能力呢?”通过这一问题,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上,我们还需要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对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会对自己的回答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也会多角度思考。之前班会课和孩子们讨论“民主”时,请学生谈谈民主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通过从各个方面举例谈认识,最后对民主有了较为充分地认识。在课堂上,我们也需要提刺激性问题。这类问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社会就一定是公平的呢?我们提出一些挑衅性问题的目的就是刺激学生思考。通过调动他们的情绪,转变他们习以为常的观点,让他们提出主张,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推翻原有的假设或预设,促使他们思考。探查性的问题也是我们课堂需要的,它可以引出学生理解、认识和思考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背后的原因,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你这么说的意思是?你怎么会这么想?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些都是我们常常在课堂上会提出的探查性问题,它们引导了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我们还可以将探究式的问题应用到我们的课堂上,这种类型的问题很能吸引和刺激学生,当老师在课堂上抛出一个探究式的问题后,学生能围绕主题进行有意义的、多方位的学习,学习的经历自然也更深层次了。
在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作为教育目标的大形势下,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已成为专门的教学艺术。因此,我们要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能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