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94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浏览数量:176    

【知行晓庄】知行学堂·陶心书社第94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知行学堂·陶心书社94期——读书丰底蕴 清气溢师心

晓庄小学是19273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9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陶心书社第94期_html_52d33d92.jpg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计》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杨媚

陶心书社第94期_html_m61882718.jpg

《班主任兵法》一书借用《孙子兵法》作为指导思想,细细地分析了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全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整本书传达一个核心理念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是复杂的,但一线班主任教师常常因为各种原因,一味地把问题简单化处理,要么对学生严加苛责,不留余地,要么民主宽容,给学生犯错误留下可乘之机,两者都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某种程度上说,真正使我们疲劳和痛苦的,不是学生,而是我们对教育规律的忽视。

作为一名青年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诸多棘手问题,也会感到迷茫与困惑,在认真阅读了这本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兵法”后,我心头一些关于教育的疑团也逐渐化解了,这本书教会我用不同的视角和独特的方法来看待和处理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使我触动较大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师生相处应该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可太远,又不可太近。太远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没有效果,太近则一旦失败就没有退路。常听到老教师提醒我们,不要真的和学生做朋友。但最初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书中在《当头棒喝》一篇中,对待那位课堂上说脏话的男生,“变脸绝技”的使用,“咄咄逼人”的气势,以及“放你一马”的宽容,令学生心服口服,说脏话的现象至此杜绝,甚至让他们毕生难忘。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其说是传授知识,不如说是在修正学生的心理。我们的工作目标决定了我们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使命,我们不应该让学生擅自做那些违背共同目标的事情。

第二、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事先不了解学生的情况,就盲目地打起攻击战,那结果一是败下阵来,二是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即使成功,那也只是侥幸。如在《激怒制怒》一篇中,那位容易情绪失控的学生,经历被责骂的反抗情绪,“受冷落”的委屈,冷静地反思,最后成为了一位用功读书的好学生。

第三、教育是一门艺术,必须用心去研究。作者把兵法运用于班主任管理实践中,这本身就是创新。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者,除了心里时刻想着教育本身之外,眼光还要看到教育以外的世界。我们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更多的时候是就事论事,就教育谈论教育,结果拘泥于死板的理论和教条,无法施展手脚。如果能跳出教育的小圈子,眼睛多关注一些教育之外的东西,自觉地把其它学科其它门类的思想或经验借鉴过来,也许能触类旁通,开阔我们的教育视野,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

第四、新时期的教育不应该是大面积的播种,而要注重个别的栽培。教育并不是像平原地区播种玉米或水稻那样,面对整齐划一的田地,用机械化的方式撒种,秋后就可以收割。教育如同园艺师,面对一株株形态各异的花木,需要我们用心琢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习性,进而区别不同对象来进行修枝剪叶、灌溉施肥,使之成为美的化身来装点世界。书中的学生,脾气秉性习惯好恶皆不相同,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势必捉襟见肘,难以奏效。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学、教育学的常识和自己的智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展示了教育自身的丰富多彩的美丽。

我想,只有真心地为学生着想的老师,才会有这样的好点子。相比较自己,做的远远不够。读完此书,我更加认识到教育也是一种艺术,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必须用心去研究。像我们这样年轻的班主任更应该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读《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李聪

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主战场,建构科学、合理、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郑英老师在本书中,主要讨论了几个问题:我们成为怎样的教师,才能守护作为育人主阵地的课堂?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守护?怎样守护会更好?书中还具体描绘了课堂上常见的问题,郑老师将自己过往的实践和思考所得,连缀成集,这些内容既是对我们的警醒,也给我们带来了实在的启迪,为我们创造性的开展自己的课堂,提供了参考和对照。

郑英老师在书中指出课堂有效生成的策略为:1.善启学生的疑——引而不发,激活源头;2.智用学生的感——急中生智,即时变奏;3.巧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化拙为巧;4.活用学生的问——由此及彼,顺势延伸;5.妙用学生的题——顺水推舟,巧妙点化;6.反激学生的思——变导为堵,反弹琵琶。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我们也经常发现在和学生的交往行为中会出现行为方式呈单向交往;学生表现出的主动性差;师生间情感淡漠化等现象。结合郑老师的案例与提出的建设性意见,综合体育课堂的特殊性,我觉得有必要构设出体育课堂师生交往行为的引导路径,以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师生情感交融为原则。作为教师我们应增加体育课堂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增加课堂的有效交往,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陶心书社第94期_html_1dd77857.jpg

关于借班上课,郑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1.衔接内容,无缝焊接;2.真情告白,拉近距离;3.制造反差,出奇制胜;4.铺垫“孕伏”,预约重点;5.幽默诙谐,激趣引领;6.见招拆招,切中肯綮;7.欲进还退,以退为进。借班授课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都经历过,郑老师的建议全面而精准,放到我们体育学科中也同样适用——我们体育教师可以在借班上课前走一走上课地点,了解场地器材;和学生聊一聊,掌握学生状况;简要的说一说,简述教学流程。以此达到了解学生,熟悉场地器材的目的,为顺利实施公开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如郑老师所说,“心里有学生,哪里都是课堂”,一堂完整的课,不只包括课上40分钟的教学活动,还包括授课前的酝酿、课堂中的实施、课后的跟进等一系列活动。课堂,是教师的道场,既是布道场,也是修道场,我们应怀有宗教般的虔诚和投入,在我们的道场上虔敬耕耘,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智慧、灵动和张力。




《学习者视角下的学习历程分析》读书分享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李桐

陶心书社第94期_html_460746e2.jpg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总想着如何在挣脱出福勒和布朗的教师发展第一阶段——关注生存后,顺利过渡到第二阶段——关注情境,再努力往第三阶段——关注学生大步迈进。在这样的渴求下,一次线上学习的机会中,偶然听到一位数学大咖介绍这本书,便觉如降甘霖。厚厚的一本书,将近600页的文字,密密麻麻的都是众多优秀大咖和前辈的教学心血和沉甸甸的实战经验,读来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特借此机会推荐给大家!

这本书坚持从学习者视角出发,从多角度重构和解释数学课堂,探究“学”与“教”之间的关系。通过丰富、鲜活的教学案例,全面、详实的展现了教师如何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延续的学习路径和学习进阶的困难点,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乃至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1并且这本书借助“学习历程案”为抓手来设计教学路径,抓住“学历案”三要素:驱动问题、锚基任务、诊断性评价,来清晰的营造学习环节,实现真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这表明,好的数学老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找寻出学生学习的轨迹,发现学生学习的思维。

其中第二章尊重学生的起点令我印象深刻。为什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习起点我们具体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教学中如何体现出尊重了学生学习起点?我想,任何的学习都需要有起点,学生学习新知都是依靠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既是对学生学习的尊重,也是对学科的尊重,对教育者研究者的尊重。

尊重学习的起点,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首先要熟悉知识,了解学生的逻辑起点。熟悉教材,了解知识间的内在练习及教材的编排特点,知道这一内容在这一册教材中处于什么地位。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千米和吨》一课是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认识衡量大宗物体质量的单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之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设计稍复杂的感受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其次要注重课堂反馈,认识学生的现实起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要将学生的“现实状态”纳入考量范围。往往教师备课会产生一个误区,只备教材,或者只在备课时被学生。这样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都比较主观,实际上,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前进行谈话、调查、观察甚至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布置一些前执行作业。以问卷的形式询问学生是否指导这一部分讲的知识、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解决等等。例如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仅仅是学习了第一层分数的含义,即“整体—部分”关系。而三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学习了“子集—集合”关系。在课前进行谈话时发现很多同学不理解,认为上学习学习过了分数,为什么这学期还要学习?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困惑,所学内容将会使学生对分数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读懂学生是有效设计的关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如今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得广泛而便捷,视野和阅历也变得丰富而鲜活,因此,尊重学生就更加必要。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本书还有更多深刻的内容和内涵值得去研究和学习。但我想,无论如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站在学习者的视角,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构建学习活动,这样课堂将会更加有活力,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我与《有效教学十讲》的相见恨晚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梁红玉

当翻开《有效教学十讲》的目录时,你是否与我同感,那一个个问题使原本平静的内心泛起了涟漪。什么叫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情境?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是什么?我想读完这本书,一定会受益匪浅,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读一本书,了解一个人。余文森,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7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中,他用灵心慧眼把所观察到的课堂种种诠释的明明白白,让读者眺望到了教育中那迷人的风景。接下来我将结合余教授的观点,谈一谈我的阅读收获。

一、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余教授指出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能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如今的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也出现了形式化和低效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这些低效和无效的现象呢?我想这也是很多教师的困惑。

设立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割裂和模糊是低效教学的首要原因。余教授强调,每上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所包含的思维、价值是什么、暗含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技能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或者应用什么样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会生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每个老师都要多想一想,仔细琢磨,只有经过这样的一番思考,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才会有比较清晰的定位,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方向,这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

注重学课特色

如今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亮点,教师不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非常注重向课外、向生活拓展、延伸,甚至跟其他学课进行相互的渗透和关联。虽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又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余教授强调,每节课都应该有中心,有重点,要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觉得这节课学完后,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发挥学生得主体性、主动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但这背后又呈现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表面上很热闹,实质上学生的内在思维和情感都没有被真正激活起来。余教授强调,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维和交流讨论,要强调深度,不是外在的形式。

提高教学的层次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针对学生不懂的来教学,即针对最近发展区,这种教学是高水平的。按照维果茨基的观点,就是“教师走在学生的前面,教学走在学习的前面”,它能够引领学生发展,带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这种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

预设跟生成要统一。纯粹的预设,或者绝对的生成都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余教授强调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二、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如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当前困扰教师的一大问题。如果说生成性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我认为它同时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毕竟课堂开放,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对教师教学智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从教师方面讲,备好教材。教师要深入的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心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去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教师还需拓展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的特征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的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才能够准确的洞察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思维走向。这便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的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

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余教授指出,生成强调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了学服务的,要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其次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导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从而提高预设的开放性。再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把心思放在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的上,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做出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以此来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3.让预设与生成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预设和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因此,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书中对此做了更详尽的解释和陈述。情境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余教授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情境的作用就像是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就容易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情与理性,以及旧知与熟知的沟通和转化,从而使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和有趣。

关于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余教授作了五点归纳:1.基于生活。即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挖掘利用学生的经验。2.注重形象性。首先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其次应该是形象具体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3.体现学科特点。即紧扣教学内容,凸现教学重点。4.内含问题。内含问题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5.融入情感。这一点引用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最为贴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四、如何写教学反思

余教授说,自我反思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他永远无法实现自我发展和真正超越。我们通常所作的教学实践的反思应立足于以下三点:1.总结成功的经验。每一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或者有收获之处,长期积累下来教学经验必将日益丰富;2.查找失败的原因。教师应本着豁达的胸怀,无论教学设计得如何完美,课堂教学如何精彩,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3.记录学生情况。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寻求解决的方法,有利于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十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不全是高深的理论,让人晦涩难懂,望尘莫及,而是实实在在的讲方法,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教学中的一处处迷人的风景。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沈如兰

陶心书社第94期_html_m4a856ff8.jpg

最近拜读了《教育的细节》一书,立刻被作者朱永通先生的温暖、朴实的文字所激励,书中的一些故事就像发生在自己的昨天,读时有重回学生时代之感。平时一些萦绕在心头的疑问也在书中的案例中得到解答并深深认同。

书中讲到一个“以柔刻刚"的案例,阅读后,我一直记忆犹新。现在在写读书心得时,我又想到这个案例,依然颇有感触。朱教授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一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并对学生说,这些板书老师擦掉,是为了告诉你们:知识,只有留在你们的心中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下课后三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这个故事我们见证了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林老师这种以柔刻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

朱永通先生也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你是一个会管学生的好教师吗?入职多年,我依旧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性格甚至是面相的原因,我一直不是孩子和家长心目中的“严师”,尤其是在低年级,孩子们还是那么的顽皮时,孩子们看到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不免要试探一下这个老师底线。曾几何时,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常规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由于面对的是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我在尝试了多种方式后依然没有看到课堂常规有显著进步,几经沮丧,甚至怀疑自己。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试着从书中解疑,我明白了教育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方法,要让爱具有教育性,爱得让学生如沐春风。其实很多年轻教师刚入职都是抱着满腔热血,入职几年难免“遍体鳞伤”,这大多是因为我们都缺少了一些智慧,这智慧并非学者那般崇高,而是体现在细节处。用心去观察学生,用心去思考、总结学生,多琢磨一些“降伏”学生的“土办法”,我想,这就是教育的细节吧!

正如于漪先生所说:“魅力是以个人的文化修养为底蕴的,魅力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想要成长、成熟,更是要耐心地扎根于细节,慢慢积淀,酝酿智慧,让身上真正散发教育的光辉!




图文:杭天

来源:各青年教师

制作:郑楚楚

审核:徐同涛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寅春西路99号 网站版权:南京市晓庄小学 电话:025-8536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