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63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破茧成蝶: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读《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李桐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书页泛着温暖的光泽。这是我陪伴这个班级走过的第六个春秋——看着他们从稚嫩的一年级新生,成长为即将展翅高飞的少年。塔拉·韦斯特弗的文字如春风拂面般,温柔而有力,“教育不是被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句话在我心中久久回荡。
一、照亮心灵的教育之光
翻开这本回忆录的第一页,“巴克峰”三个字就带着粗粝的山风扑面而来。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女孩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航向?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那些书页散发着油墨的味道像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票”,塔拉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求知者最初的心声。
在我们的教室里也常有这样的时刻:当一个原本对数学望而生畏的孩子,突然发现数字背后的规律之美时眼中闪现的光芒;当一个习惯了被动接受的孩子,第一次提出独到见解时的兴奋神情;当一个总是逃避困难的学生,终于鼓起勇气面对挑战时的坚定目光……这些瞬间都在诠释着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长”的真谛。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塔拉的求学经历完美诠释了这一点——从最初对教科书感到新奇,后来对学术研究的热情,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整个认知世界的重构,就像柏拉图洞穴寓言中那个挣脱枷锁,转身看见真实光明的囚徒——她经历的是整个世界观的重塑。
二、破茧成蝶的成长之痛
然而任何真正的成长都伴随着阵痛。“当他们讨论黑格尔时,我只能假装听懂,当他们引用福柯时,我只能沉默点头”,这样的窘迫时刻不仅存在于塔拉的回忆中,也存在于每个突破自我局限者的成长历程中,这是一种认知层面的文化哑言,是对原有舒适区的彻底颠覆。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开始接触更高阶的思维方法时,需要经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原有的思维方式要被打破,新的思维模式尚未建立,这种皮亚杰所说的“认知失衡状态”往往伴随着焦虑和自我怀疑,就像正在蜕变的蝴蝶在新旧交替之际最为脆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塔拉面临的双重挑战:既要填补基础知识的巨大鸿沟,又要克服心理上的自卑感。这种双重压力在很多来自弱势背景的学生身上都能看到,他们不仅要追赶学业进度,还要克服内心的不配得感,这种精神层面的挣扎往往比知识层面的困难更难克服。
三、守望花开的教师之道
六年时光转瞬即逝,回望这段育人历程,最深的感悟莫过于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守望者精神。“我已不再是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女孩,但她依然是我”,塔拉的这句话道出了成长的辩证关系——既要勇敢地突破过去的局限,又要智慧地接纳曾经的自己。
作为教师,我们的使命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在尊重每个生命独特性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可能性,就像园丁既不会要求玫瑰长成橡树,也不会期待向日葵散发茉莉的芬芳,我们要做的是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给予适时的引导,然后耐心等待每朵花的绽放。
这种守望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特别是在当下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中,更需要保持清醒的教育定力。要明白真正的教育成果,往往要多年后才能显现。就像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们要相信播下的种子终会发芽,即使我们可能看不到它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
四、面向未来的教育之思
站在六年级的门槛上,回望这段育人历程,《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给了我更深的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当知识获取变得如此便捷,教师的角色该如何重新定位?
也许答案就藏在塔拉的成长故事中:比起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培养;比起标准答案的记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起应试技巧的训练,更重要的是终身学习的热情,这些核心素养才是面向未来的关键竞争力。
同时这本书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教育的非认知维度。那些关于毅力、勇气、自我认同等品质的培养,往往比单纯的学业成绩更能决定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就必须成为什么,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暮色渐浓,我轻轻合上这本给予我无数启发的著作。窗外梧桐树的剪影映在墙上,宛如展翅欲飞的鸟儿。是的,每个孩子都是一只等待翱翔的小鸟,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在那里,他们将用自己的方式唱响生命的赞歌。
让阅读如呼吸般自然
——论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的启蒙价值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王丹
在智能终端重构人类认知方式的数字时代,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英国儿童文学理论家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提出的阅读循环理论,恰如一剂清醒良方,为当代儿童阅读教育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解决方案。这部出版于1991年的教育经典,历经三十年时光淬炼,其核心观点在当今愈发彰显出预见性与生命力。钱伯斯构建的“选书-阅读-回应”三位一体模型,不仅揭示了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更在深层次上触及了教育本质的哲学命题。
一、解构阅读循环:从机械训练到生态培育
传统阅读教育往往将重点放在识字量与阅读速度等量化指标上,这种机械化训练模式将阅读异化为纯粹的技术操作。钱伯斯突破性地提出“阅读循环”概念,将选书视为整个阅读活动的起点。他建议在儿童触手可及之处设置开放式书架,让书籍如同玩具般自然融入生活空间。在伦敦某小学的实践中,教师将图书角改造成“阅读树屋”,每月根据儿童自发借阅数据调整书目,结果发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增加了73%。
“回应”环节是钱伯斯理论最具革命性的创见。他反对标准答案式的阅读测试,主张通过读书会、角色扮演、绘画日记等多元形式,让儿童在安全自由的环境中表达阅读体验。日本学者中村教授的实验表明,采用回应式教学的班级,学生阅读理解深度较传统班级提升40%,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持续终身的阅读兴趣。
这种生态化的阅读培育模式,本质上是对儿童主体地位的真正尊重。当8岁的艾米在读书会上大胆质疑《夏洛的网》中蜘蛛的命运时,教师没有纠正她的“错误理解”,而是引导其他孩子共同探讨生命的意义,这样的教育场景完美诠释了钱伯斯理论的精髓。
二、环境重构:从物理空间到心理场域的双重革命
钱伯斯笔下的“阅读环境”远超出物理空间范畴。他提出的“舒适区”理论强调,每个儿童都需要找到专属的阅读姿势与节奏。在挪威的森林幼儿园,教师允许孩子们带着睡袋在云杉树下阅读,这种打破常规的阅读方式使儿童注意保持时间延长了1.5倍。数据显示,当阅读环境温度维持在22℃、环境噪音低于40分贝时,儿童的阅读理解效率达到峰值。
心理安全边界的构建更为关键。新加坡某国际学校的“错读俱乐部”颇具启示:在这里读错字、误解情节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成为集体探讨的契机。这种反脆弱设计使儿童的阅读焦虑指数下降58%,创新性解读数量激增。神经科学研究证实,当杏仁核活跃度降低时,海马体的信息处理效率提升27%。
数字原住民一代的认知特性倒逼环境创新。芬兰教育工作者将AR技术引入经典绘本,当《小王子》中的玫瑰在平板电脑上立体绽放时,儿童的多感官参与度达到传统阅读的3.2倍。这种技术赋能不是对纸质书的取代,而是创造新的意义联结方式。
三、成人角色蜕变:从知识权威到阅读伙伴
钱伯斯颠覆性地重构了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他提出的“有协助能力的大人”概念,强调成人应该是平等对话的阅读伙伴而非评判者。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亲子共读项目中,父母接受培训后改变指导方式,三个月内儿童主动提问频率提高121%,家庭对话质量显著提升。
阅读示范的“浸染效应”具有强大影响力。当教师坚持每天课前朗读15分钟,半年后班级自发阅读率提升89%。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对成人阅读行为的无意识模仿,是其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机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更具持久效力。
对话技巧的革新带来质变。钱伯斯设计的“说来听听”框架,通过开放性提问引导深度思考。当教师用“你觉得主人公为什么这样做“替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儿童的分析能力提升54%,批判性思维得到显著发展。
站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形态的历史节点,钱伯斯的理论展现出惊人的前瞻性。他构建的阅读生态系统,本质上是在培养数字时代稀缺的深度思考能力与人文素养。当我们将阅读环境视为生命成长的有机土壤,当教育者完成从管理者到园丁的角色蜕变,阅读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精神世界的自然呼吸。这种教育哲学的实践,不仅关乎个体成长质量,更决定着未来社会的文明高度。在这个意义上,《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不仅是一本教学指南,更是一份关于人类认知进化的宣言书。
四、教学实践
(一)物理环境:打造沉浸式的阅读空间
1.教室阅读角设计
书籍分类陈列(如按主题、体裁、难度分层),定期更新书单,保持新鲜感。增设“阅读成果展示墙”,张贴学生读书笔记、手绘思维导图或角色扮演照片。
2.组织“图书馆寻宝”活动:通过任务卡引导学生自主检索书籍,培养信息素养。
(二)阅读循环:选书—阅读—回应的完整闭环
1.选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教师导读策略:每周推荐3-5本书,通过“封面猜故事”片段朗读悬念”激发兴趣。
同伴荐书机制:设置“好书漂流瓶”,学生用便利贴写下推荐语贴在书封上。
分层书单设计: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提供“基础—进阶—挑战”三级书单。
2.阅读:从“任务驱动”到“习惯养成”
固定阅读时间:每天15分钟“静默阅读时光”,教师共同阅读。
阅读工具支持:提供书签式“问题便签”(如“你最想问书中角色什么问题?”)。
(三)跨学科延伸:将阅读与科学、艺术结合(如读《昆虫记》后制作标本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