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45
仲春之魅,在于萌发与焕新;教之初心,在于启迪与共生。3月13日,低语组教师以思维为春雨,围绕校本研修主题,在组内课活动中催生教学智慧的繁花。
叶静涵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阅读课文《我多想去看看》。首先通过谈话导入,让孩子们说出自己想去哪儿看看,引出课题。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叶老师设计了丰富的读中交流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明确“文中的小朋友是同一个人吗”“小朋友来自哪儿”“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以及“小朋友如何实现愿望”四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地图、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新疆和北京两地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课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朗读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学习生字词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如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动作演示等,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理解字义,并引导学生积累偏正短语。通过反复指导朗读句子,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陶潇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识字课文《传统节日》,这堂课以“传统节日”为舟楫,载着学生漫游中华文化的长河,在识字、诵读与感悟中,让习俗的根脉深植童心。课堂以“看图识节日”为引,学生初读课文,勾画节日名称,板贴词卡串联时序,在朗朗上口的读书节奏中梳理七大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贴窗花、看花灯等节日场景,引导学生通过图片结合生活描述习俗,深化理解,不仅教授节日知识,更注重传统文化与美德教育的渗透。识字方法多样,教师巧妙融合多种方法:如“祭”字解析,从甲骨文“手持肉献礼”的象形切入,揭示清明节慎终追远的内涵;采用图文溯源法,展示甲骨文“舟”的象形图案(如独木舟形态),结合端午赛龙舟的习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演变,理解“舟”与水上交通工具的关联;创编口诀区分“常、堂、赏”三个形近字,将识字落到实处。
课后,低语组的老师们聚在一起,对叶老师和陶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
老师们认为叶老师的课堂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教孩子们读好短语、读好长句子,朗读时情感充沛,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陶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流程简洁有序,导入、识字教学、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等步骤环环相扣。识字教学方法多样,如拆字法、口诀创编、图文结合、字源识字等,有效突破重点字和难点字,契合识字教学主题。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课堂氛围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是文化传承的启蒙站,更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奠基工程。低语老师将继续以“让汉字学习有根、有趣、有生命力”为愿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在汉字的星河中遨游,于传统的土壤里生长。
文字:叶静涵 陶潇
图片:低语组
一审:教务处
二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