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32
晓庄小学是1927年3月5日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自2018年9月1日新建复校以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办学理念,让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以陶为镜省自己,教书育人谱弦歌”,《知行学堂》专栏将以教育生活为源,谱写”学陶、师陶”的生活教育篇章。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程媛媛
走进晓庄小学,是满满的“陶味”,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教育的思想家和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 “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 ,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 ,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应该弘扬 “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 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品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响应,把修师德放在首位。好的师德可以净化教师自己的心灵,每天充满快乐;好的师德可以让学生们心存溫暖,这份溫暖激励他们朝更好、 更强去发展。和学生一起同成长,共进步!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分享人:南京市晓庄小学 曹可
这本书来自苏霍姆林斯基,记述了作者五年期间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
读完这本书,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这所学校中对每一位孩子所耗费的心力不亚于任何一位教师或者家长,他真的做到了在履行自己作为校长的任务之外,把整个心灵乃至于爱都献给了这些孩子。经历战争创伤和家庭不幸的儿童,在受到校长呕心沥血地教导和关心后,面色阴郁、封闭自我的儿童都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门,乐意融入社会,愿意感知生活的美好。而被家长骄纵、宠溺的孩子也深入心灵地懂得体察他人的心境。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学前教育阶段和小学阶段的教育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在幼儿园阶段,这一目标是培养他们的理智、情感、意志、性格。在小学阶段,这一目标则变成各种学习技能。由艺术教育作为桥梁,苏霍姆林斯基弥合了幼儿园无用的游戏和小学教育有用但无趣地学习二者之间的沟壑。校长从声与形入手,儿童从音乐和绘画入手,轻松地学会了认识自己祖国的语言。这些儿童未来可能只能通过自己创作的《我们民族的语言》来回忆自己小时候那些了不起的创作,但是校长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以及对生活中每一件美好事物的观察却会永远地留在他们的心中。这不仅仅只是带领儿童在绘画、唱歌中感知世界,更是开发了一种新的语言学习方式,使儿童脱离死记硬背,在自由地创作中学习语言。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劳动教育作为中国慢慢开始实施的一个环节,苏霍姆林斯基也早已有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劳动既是体力上的,也是脑力上的。在儿童教育中,只有始终让儿童感受有一点点吃力,那么儿童就不会自以为是,而是会始终保持谦卑地学习。在每一次尝试解决困难中,儿童都要经历提出目标、集中智力、领会和自我监督的过程,这也是毅力的来源。在劳动中,儿童不仅接受了挫折教育,要保持着对大自然和知识的敬畏。
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做到了将课堂充满艺术性。他将大自然融入教学中,将有趣的生活融入到了课堂中,并且对每一位孩子都做到了因材施教。在这样一位教育家的心中,我不仅看到了他的童心未泯,也看到了他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图文:程媛媛 曹可
二审:徐同涛